巴里·马歇尔|概念股大涨,资本扎堆“抗幽”背后的红与黑( 二 )


不光线上 , 线下一家牙膏企业的抗菌牙膏供货规模单月可以达到1000万支以上 。 一股脑儿涌入抗幽阵营的口腔护理厂不计其数 , 有些产品还打出了“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效杀灭率99.85%”的宣传字眼 , 尽管这种牙膏被药监局公然批评 , 还是有无数人闭眼买单 。
巴里·马歇尔|概念股大涨,资本扎堆“抗幽”背后的红与黑
文章图片

此外 , 还有抗幽酸奶、抗幽漱口水、抗幽酵素……消费市场无往不利 , 当然 , 由于抗幽阵营越来越庞大 , 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伪概念产品 , 也有些行业沾光性地迅速壮大 , 被大量的研究数据证实有益于肠胃健康的“岩藻多糖”就是很好的佐证 。 360 Market Updates市场数据显示 , 岩藻多糖市场2019年达到3000万美元 , 预计2024年将达到3700万美元 , 未来5年的市场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8% 。
其中 , 亚洲是最大的岩藻多糖消费市场 , 2017年消费6751公斤 , 中国和日本分别是亚洲第一大和第二大消费国 , 早在2017年 , 中国消费了亚洲38.54%的岩藻多糖 , 国内头部企业年产量能高达10多吨 , 好就好在 , 国内抗幽意识不算太迟 。
但从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以来 , 抗幽行动风风雨雨这么多年 , 可细究下来 , 真正能做到安抚人心的也没有几个 , 盲目搅弄浑水的却不在少数 。
消费升级 , 生物医药却在下沉?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 , 造成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顺位前三的分别是恶性肿瘤(158.06/10 万)、心脏病(150.08/10 万)和脑血管病(147.04/10万) 。 其中 , 胃癌的发病率最高 , 发病率为 29.31/10 万人口 , 按年龄标化后的 5 年存活率仅为 27.4% 。
在这个数字背后是一段段辛酸痛苦的治疗经历 , 这也意味着筛查与治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 Frost&Sullivan的数据显示 , 我国2018年治疗癌症的费用是2198亿美元 , 预计到2023年会增加到3517亿美元 , 2030年则会增长至5920亿美元 。
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 , 伴随大众防癌抗癌的意识日益彰显苏醒 , 原本领域内的很多家生物巨头看上去却还没有一家卖乳酸菌的风光 , 正如幽门螺旋杆菌火了之后 , 在股市崭露头角的却是几家消费公司 。
涨停的均瑶健康主营产品是乳酸饮料 , 投资平台上颇为活跃的国投中鲁主要从事浓缩果蔬汁 , 睿智医药生产益生元……牙膏酸奶卖得不亦乐乎 , 生物医药新股在资本市场却备受冷落 。 在2021年上市首日破发的14只新股中 , 生物医药行业占了6只 , 几乎一半 , 其中破发幅度最大的一家跌幅高达56.6% 。
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医药公司 , 都能和科兴一样 , 吃到时代的红利 , 资本迅速壮大的同时 , 还能布局房产市场 , 底气十足的准备在楼市领域试水 。
巴里·马歇尔|概念股大涨,资本扎堆“抗幽”背后的红与黑
文章图片

不仅如此 , 2018年上市 , 专注抗癌PD-1的信达生物在2021年年末 , 市值蒸发超844亿元至722亿元 , 股价腰斩至49.4港元/股 。 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 , 个中原因也不难寻觅 。
首先 , 在全球的抗癌大市场上 , 各国的生物医药行业都在忙不迭地更新淘汰 , 卷得你死我活 。 美国药企巨头百时美施贵宝凭借第一款PD-1药物每年能赚超百亿美元 , 2019年 , 百时美施贵宝与默沙东的两款创新药在全球的销量分别高达80亿美元与110.84亿美元 。
同时也架不住单价高 , 二者在国内治疗价格一年超过三十万 , 这个价格不是一般病人能负担起来的 。 如果要击破这种进口药凌驾的局面 , 国内的抗癌创新药不仅要跟上技术 , 还要从价格层面降维打击 , 2018年到2019年 , 两年之内上市了三家国产PD-1单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