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助人|养生秘诀——气在人不衰,跟古人学“养气十六诀”,气色好不生病( 二 )


俗话说:“心中没悬事,不怕鬼敲门。”这种不怕鬼、不信邪的胆气,来源于无私心。反过来说,私心重的人,总是常怀戚戚之心,处处谨小慎微,内心很少有安静的时候,活得很苦很累。特别是那些干了坏事的犯罪嫌疑人,不可能有豪壮的胆气和平静的心态,他们作案时会隐蔽的害怕,案发后则总是提心吊胆。
四、善制怒以养肝气
“怒伤肝”,发怒往往能够制人于死地。比如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周瑜的气量狭小,受到诸葛亮的强刺激,盛怒之下,肝气上冲,把肝动脉管冲破,引起大出血而死亡。另外,大凡患有肝癌的病人,绝大多数是易于发怒而又不能自我调解这一情绪的人。
因此,养肝气的重要一环就是善于制怒,增强对怒的情绪的调解能力和自控能力。善于制怒与佛家提倡的“忍”有本质的区别,“忍”只能使怒的情绪不发作出来,但怒的心理并没有变化,忍多了就会使肝气淤滞,成为致病的因素。正确的制怒方法,就是儒家强调的要保持中和之气。
何谓中和之气?儒家认为:“发而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说,人受到外界刺激想发怒,当即意识到发怒会伤肝,在意识的作用下,把怒气化解为正气而没有发作出来,这就叫做中;有时这一怒气需要发作出来,但这是受意识控制的,善意的,其发作是恰如其分的,这就叫做和。保持中和之气,就能制怒而养肝气。
五、少忧思而养脾气
“脾主思”,“忧思伤脾”。人在由各种矛盾构成的社会中生活,不可能没有忧愁的事。好忧思者其显著特征是胡思乱想,久而久之,“思则气结”,食欲不振,神经衰弱,面黄肌瘦,导致疾病。从养生出发,人虽不能杜绝忧思,但可以减少忧思或化解忧思。
化解忧思的良方是使自己的头脑变紊乱为专一,变无序为有序,变忧愁为乐观,变狭隘为宽容,这样就能打开“气结”,充养脾气。
六、食清淡以养胃气
脾与胃一个属于脏,一个属于腑,有着共同的属性,调养脾气,重在抽象的意识,而养胃气,则是从实在的形体上讲的。
“胃为后天之本”,可见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程度。养胃气首先要给胃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食大鱼大肉或过于油腻的食物,就会增加胃的负担,降低胃的消化功能,甚至造成各种胃病。食清淡包括低盐、低糖、低脂肪(即三低),坚持素食为主,素荤、粗细搭配,多吃蔬菜和新鲜食物、整体性食物。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和不同季节,实行科学进补。
同时,还要杜绝暴饮暴食,不求美食美味,只求科学合理,从清淡中养护胃气。



乐助人|养生秘诀——气在人不衰,跟古人学“养气十六诀”,气色好不生病
文章插图
七、常咽津以养肾气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人的生命力旺盛,就能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养护肾气有很多方法,其中道家的“练津生精、练精化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津液咽入腹腔丹田,伴以意识的作用,就可以转化为肾精之气。口腔的津液是一种晶莹透明的带有甜味的液体,而不是有粘性的唾液。
练津就是用舌抵上腭刺激内分泌神经群,也可以用叩齿和舌头绞动上下内外牙齿牙龈的方法,激发口腔的津液分泌,待津液涌满口腔时,分三次咽至下丹田(三次的线路为:左线、右线、中线),照此长期咽津,肾气自然充足。
八、深呼吸以养肺气
古人养生要求是做到“三调”:即调神、调形、调息。而调息是针对呼吸而言的,要求呼吸“深细匀长”,养生的呼吸方法很多,如鼻吸鼻呼、中吸口呼、鼻吸口呼、口吸鼻呼、喉式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顺呼吸、逆呼吸等,无论采用哪种呼吸方法,一般都要做到“深细匀长”。这样呼吸可能锻炼肺活量,增强肺功能,使体内能补充更多的氧气和其它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