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之死: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什么典故?( 二 )


萧何之死: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什么典故?

文章插图

萧何之死: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什么典故?

文章插图

萧何之死:为什么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是一个什么典故?

文章插图
后来韩信于功成名就之际,死于心狠手辣的吕后之手;吸取“兔死狗烹”的教训,张良辞官去云游四海以避免重蹈覆辙;唯萧何成政坛“不倒翁”,直到惠帝时依然是炙手可热的重臣,这得益于他的自保策略 。
萧何一生跟刘邦干革命,为开创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官至相国,他善于发现并举荐人才、体恤民情、注重农耕、发展经济,为刘邦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
据史载,有一次刘邦打完仗,率军回长安时,遇到一群老百姓,他们集体投诉萧何贪赃枉法: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抢占民田,强夺民女; 刘邦听完后并没生气,只轻松一笑地说:“萧相国,你位高权重,怎么会与百姓争利益呢?请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 。后来没听说萧何有向百姓道歉的行为,这事就不了了之 。
聪明过人的萧何之所以自毁形象,是他懂得鸟尽弓藏的道理,他当时功高震主自己早了然于心,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对有功之臣又大开杀戒;所以,他忍辱负重、委屈求全,上演了自黑的把戏 。
这一举动使自己的声誉一落千丈,让刘邦感觉到自己不会笼络人心,胸无大志,是不珍惜地位与声誉的人;终于让多疑的刘邦解除了戒心,而自己轻轻松松地脱离了危险的状态,并得以在权力中心旷持日久地生存下去,最后得到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