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里的体制内剩女 美丽女人在体制内混不下去( 二 )


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说,女性是被保护型的,始终偏向找强于自己的异性做配偶,但这对于县城体制内女性而言是一个壁障 。
以一个晋升到部局级的女性为例,她收入高、统筹能力强、活动圈上层,对配偶的要求是至少与自己同级,最好某些方面条件优于自己,普遍都在自己的同行或体制内找,但县城里能满意她们要求、与之匹配的男性本身就少之又少,选择圈子极窄 。
同时她们自身繁忙的工作又成了被选择的障碍——没时间恋爱、照顾家庭和孩子,没精力打理双方家族关系,无法给出足够的家庭感 。安稳县城里的男性大都大男子主义,对于这样的女性望而生畏,宁可选一个级别低于自己,崇拜自己,能相夫教子的女人结婚 。
思想的独立、社会地位的提升导致要求提升,自身的忙碌状态、大龄导致被选择机会缩小,这些都成而来县城体制内女性“剩下”的内在原因 。
剩之客观现实:社会发展太快,萎缩的小城优秀男性越来越少
中国社会经历了爆发的十几年,财富大量累积,人口从乡村、县镇流向城市 。与大城市遍地是金、机遇翻涌相比,县城枯燥、难有发展的工作已经失去了魅力,有志男青年大都选择留在城市里打拼,回到县城的大都是不思进取、图安逸、混日子的类型 。
县城适婚年龄的男青年质量逐年下降,导致优秀的早早被盯上,在庞大的家族关系牵线搭桥下被火速争抢一空 。可以说县城女性的整体婚恋选择都在收窄,能力更强、要求更高的体制内女性机会就更少了 。
江西财经大学的调查发现,工作、相貌、能力优秀的体制内女性都在愁没有可选对象,但相貌平平、能力一般的体制内男性却在愁在一堆备选里选择谁 。他们调研的县城里,教师的男女比例达到了1:4,是“剩女”的重灾区 。
因为工作繁忙,圈子很小,许多教师都在同行里寻觅结婚对象,但残酷的比例差打破了平衡,导致女性选择寥寥,难以如愿,即便有人跳出这个圈子,考上一个接触人更多的机关岗位,也会发现自己在年龄上已经毫无优势了 。
传统的县城婚姻,医护、机关职员、教师是互补的行业,一个家庭妻子教师、丈夫机关干部,妻子医生,丈夫教师的相称常见的,但当下大部分体制内工作都被女性占据,互相消化的窗口正在关闭 。
与城市里动辄上天的房价、教育相比,房价低廉,开销不大的县城俨然是桃花源一般的存在 。县城里有学历、有一技之长的人极少因买房、养家苦不堪言,生活压力很小,对结婚没有城市人那么绝望 。
这导致要求不高的县城男青年大都早婚早育,30岁上下都已经当了几年爸爸 。而即便未婚男性,也因为没有受到全方位的社会挤压和磨砺而更为跳脱,成熟度并没有那么高,往往欠缺大龄女性渴望的安全感和沉稳感 。
体制内女性即便通过相亲、介绍等方式结识一些人,也总是因经济不匹配、思想不成熟、性格不合等这样那样的原因好事难成 。
县城体制内剩女面临的困境其实也是县城发展困境的体现 。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县城承接着城市与乡村的双向人员和文化流动,既保留着传统风俗也受到新兴思想的冲击,在物质与精神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
固化的阶层、外流的人口都在抽空县城的活力,那些没有选择的体制内单身女性只是新旧夹缝中的产物,是县城活力退散过程中的牺牲品 。
假如县城继承僵涩固化下去,不与时俱进寻求发展出路,等待着被城市吸干精英,陷入困境的就不只是剩女这一个群体,而是整个县城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