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撩人的化学物质 撩人的化学元素( 三 )


图 | 图虫创意
把睾酮简朴说成“爱情激素”的情况相对比较少见,因为这实在是有点管大圣叫弼马温的感觉 。作为主要的男性激素,睾酮的分泌在男性第二性征的形成与维持中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它与人们的社会行为也有关系 。一般认为,睾酮在人们的攻击性,以及婴儿/男性的防备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一些研究显示,在人们的性亲昵行为中,睾酮也有着不轻的戏份 。
苯乙胺
20世纪80年代,一本名为《爱的化学》的畅销书不但让作者本人名声大噪,其衍生的“爱情的巧克力理论”还顺便为巧克力厂家做了免费的(也许是收费的)宣传 。而其中的理论依据就是:巧克力含有苯乙胺——在那个年代,“爱情分子”的帽子还扣在苯乙胺的头上 。
这章《爱情分子》下蝌蚪状的就是苯乙胺 。巧克力里有它,但吃下去并不会让你感到爱情来了 | nocookie.net
作为神经递质,苯乙胺确实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但作为食物里的成分,苯乙胺在被摄入后很快就会在单胺氧化酶B和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代谢成苯乙酸……
嗯,并没有卵用 。
恋爱中用情太深会有心理落差,苯乙胺太多同样不是什么好事 。研究发现,苯乙胺浓度过高可能造成脑区内活性氧含量上升,与帕金森症患者遭受的神经损害类似的神经系统损伤 。
爱情分子?
都只是“分母”
假如你看完了上面的文字,你也许会接受这样的事实:在爱情的持续过程中,各种有关分子的分泌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将爱情产生的原因归结于任何一种单一分子却并不现实 。
有心理学家将恋爱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情侣间的亲密感迅速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焦急与不安定感 。你应该能想到,这是血清素、睾酮和神经生长因子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在数个月至一年之后,恋爱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情侣之间的压力与焦急逐渐得到缓解 。各项激素分泌水平回归正常 。在这一阶段中,催产素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人们形成更为亲密的恋爱关系——在这一时期,你也许会发现自己的伴侣越来越有家人的感觉,而热烈的爱情也尚未褪色 。恋爱的第二阶段可以持续数年,甚至有人报道,自己与妻子/丈夫之间的“热恋”可以持续二十几年的时光 。大多数人在数年的热恋之后便会进入第三阶段 。在数年的恋爱时光后,人们会发现恋爱的激情已经消退 。尽管催产素/加压素仍旧维持着一定的水平,但在热情衰退之后,彼此的承诺成为维系感情的主要手段 。有人称这段时期为“空壳爱情”(Empty love) 。随着亲密感的下降,许多恋爱关系遗憾的在此时终止 。可以看到,恋爱是庞杂的共同作用所催生的真实,而并不是某种“爱情分子”兢兢业业的拍板定案 。无论服用怎样的药品,也不会带给你等同于爱情的生理体会 。是啊,要是随便吃几个药片就能复制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体验,那么人类也活的太过简朴和无趣了 。
结语
从分子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最为浪漫的情感,给人的感觉好像像是把一件鲜活而美好的事物活体解剖 。科学家们诠释爱情的方式,可能与人们想象中爱情的图式相去甚远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爱情的伟大之处也许正在于,即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仍旧并不能窥得她的全貌 。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过结束爱情的经历,也都会重新再开始新的旅程 。无论现在的你如何评价彼时的自己,在那个时间节点,你体内的“爱情分子”们曾经蓬勃地破体而出,一个一个积极而愉悦的信号在你的神经网络间不断闪耀 。它们就像是划破夜空的簇簇烟火,转瞬即逝,却也曾在漆黑的夜空中交织出光辉的一个片刻 。正因为有这样的繁杂,这样的不定,这样的变化,才使爱情远远比某个激素上调、下调了多长来得丰富、奇妙、浪漫 。意识到这一点的你,是否也会轻微感到,冰冷的神经科学语言中,温暖而浪漫的一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