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23岁医学生新冠阳性带病上岗猝死?( 二 )


如何预防心脏性猝死?
一、注意“魔鬼时间”
凌晨到10:00点这一段时间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 , 被医学界称为“魔鬼时间” 。 人在睡眠中心率比较慢、血压较低 , 而在醒来时血压上升 , 心率加快 , 而且体内水分流失了一夜 , 血液黏稠度增加 , 也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 。 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常熬夜 , 而老年人则要学会"赖床" , 醒后尽量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同时尽量不要在早晨锻炼 。
二、识别高危人群
1.冠心病患者:这是猝死的最高危险因素 , 约20%~25%的冠心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 , 患心肌梗死者中有75%可发生心脏性猝死 。 不少患者发生猝死前 , 有心脏疾病的表现 。
2.“三高”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等基础性疾病的人 , 也易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
3.吸烟者:心脏性猝死者中 , 有90%以上的人都吸烟 , 有的是被动吸烟的“二手烟”者 。
4.不良饮食习惯者: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类食品 , 如动物肉类 , 造成肥胖、高血脂或高血压 。
5.不良生活方式者:工作忙碌 , 锻炼很少 , 体质减弱等 。 工作、精神压力过大者 。 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体力透支等很容易成为心脏病的诱因 。
三、平衡膳食
进食清淡和易消化的食物 , 多食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 , 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 多食新鲜瓜果 , 补充足够的钾盐 , 控制甜食 , 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 , 用餐不宜过饱 。
四、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 , 心脏负担加重 , 还会诱发心律失常;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脑出血、脑梗死等意外 。 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 , 例如 , 大悲、大喜可诱发“心碎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 。
近期 , 一项包括近5万人的瑞典队列研究发现 , 经常大怒 , 严重的危害是可导致心血管死亡 , 也有可能会导致心衰、房颤发生 。 男士和有糖尿病的人尤其需要警惕心衰 。 多因素分析显示 , 经常大怒的人 , 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了23% , 心衰和房颤风险分别增加19%和16% 。
Interheart研究则发现 , 在心梗发作前1小时 , 有15%的人曾生气或情绪不稳定 。 而生气或者情绪不稳定会使心梗风险翻倍 。
五、适量运动
可改善心血管功能 , 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得到改善 。 运动以步行、简化太极拳为主 , 量力而行 , 循序渐进 , 以不引起疲劳为度 。
六、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按时起床 , 定时进餐 , 适量锻炼 , 适当休息;随季节和天气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 保持大便通畅 。
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 因为长时间玩手机 , 有69%的网友的父母延迟睡眠时间 , 有50.7%的网友的父母减少了户外健身和户外娱乐时间 , 有43.6%的网友的父母与家人的沟通过少 , 有21.1%的网友的父母产生了重度手机依赖 , 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 。 因此 , 老年人如果沉溺于玩手机 , 生活不规律 , 没有充分休息 , 且忽视了运动健身 , 就可能诱发心脏疾病 , 甚至心脏猝死 。
七、定期体检
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自觉健康的人 , 都应定期体检 , 这对预防心脏性猝死十分重要 。 通过检查胸片、心脏彩超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行冠脉CTA检查 , 可以判断供应心脏的冠状动脉是否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 管腔有无狭窄及程度;通过心电图、动态检测心肌缺血情况 。
质疑:23岁医学生新冠阳性带病上岗猝死?】还是那句老话:明天和意外 , 不知哪一个先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