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核酸亭变发热诊疗站,值得推广吗?( 二 )


此外 , 目前苏州的发热诊疗站需要本人发烧才能开出退烧药等紧俏药品 , 无法代替家人开药 。 有网友就批评这一做法太死板 , 因为“家里小孩高烧39.5℃ , 实在没力气来诊疗站” 。
但有当地工作人员透露 , 这也是无奈之举 , 因为当前各类药品供应紧张 , 只能优先顾及现场就诊的病人 。
同样将核酸亭改造成发热诊疗站的深圳 , 也开始面临高峰期的冲击 。 虽然从诊疗到配药仅需5分钟 , 但有网友反映 , 仅排队就需近两小时 。
事实上 , 最近一段时间 , 布洛芬等退烧药在全国多地出现短缺 。
以布洛芬为例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布洛芬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大国 , 产能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 据华金证券统计 , 全球布洛芬原料药产能前三的药企分别是新华制药、亨迪药业和巴斯夫 , 每年产能分别为8000吨、3500吨和3000吨 。 这其中的新华制药、亨迪药业 , 都是中国本土药企 。
但在疫情后的三年里 , 国内布洛芬的总体产能规模保持着一个相对缓慢增长 。 而近一个月国民阳性病例激增、恐慌性囤药和囤积居奇市场乱象并存 , 导致布洛芬需求大涨 , 而这些外溢的需求量并未被药企提前预判 , 导致药企产能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准备 。
曾有某原料药企业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 , 即使产能拉满 , 400吨原料药生产需要十天 , 运输到药厂制作成4亿片制剂至少也要10天 , 总计至少要花费40天 。 “这还是非常顺畅的状态 , 且不包括流通、零售等环节 。 ”该工作人员补充道 。
在现有产能的基础上 , 新华制药和亨迪药业都有扩产计划 , 如新华制药在2022年半年报中披露 , “布洛芬扩产合成工序产能提升改造”的工程进度为100% , 预计产能1万吨/年 , 建设周期为1.5年 。 但远水难解近渴 。
除了药品紧张 , 在高峰期能否有足够的医务人员 , 同样是考验 。 苏州市民张敏丽观察到 , 距离家最近的发热诊疗站在运作几天后临时关闭了 , 她听闻是工作人员感染和缺药导致 。
亟待探索更多应急机制
如何在疫情高峰期避免医疗挤兑 , 成为当下重要议题 。 这其中 , 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 首当其冲 。
在短期需求爆发导致的药品供应紧张下 , 不少地方政府开始紧急向药厂协调产能 , 努力保障本地的供应 。
比如 , 在湖北武汉 , 12月17日起 , 每天有300万片布洛芬供应到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19日起 , 江苏南京每天持续向市民投放退烧药200万片 。
最近 , 不少地方政府陆续开始向本地居民发放药品 。
比如江苏常州 , 已经向全市60岁以上老人、婴幼儿、低保户等重点人群发放医药包 。
河南周口从2022年12月20日起 , 委托点药店向市民免费发放退烧药 , 凭身份证每人领取10片;洛阳则从12月21日开始向市民发放3200盒退烧药;平顶山也在同日开始发药 , 每人限领6片 。
此外 , 海南省的海口和三亚 , 也开始向本地居民发放退烧药 。
不过 , 在王广发看来 , 无差别的免费发药模式 , 需要慎重使用 。 他说 , “有些不需要用药的人看到药物免费发放 , 也可能去拿 , 在药物有限情况下 , 很可能真正需要的人拿不到 。 ”
广东佛山的免费发药 , 则更接近诊疗模式 , 当地居民在指定药房测温 , 体温高于38℃或有家人有高于38℃的测温视频 , 即可领取6粒退烧药 。 东莞发药的模式也与佛山类似 。
在张敏丽看来 , 发热诊疗站是对分级诊疗的补充和新的尝试 。
但并非所有城市都适宜发热诊疗站 。 目前看 , 推出这一举措的多为南方城市 。 尽管核酸亭改造的诊疗站具有较强便民优势 , 但在过于寒冷的城市 , 如果需要较长时间的户外等待 , 无疑会加重阳性患者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