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分别是什么意思?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

七月流火:不是七月天气热得像流火,是天气日渐转凉;
灯火阑珊:不是灯火辉煌,而是零落;
不足为训:不是不足以作为教训,是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
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你能对几个?
01、
“劳燕”最惯是“分飞”
“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 , 和“辛劳”没有半点关系 。“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而不是“纷飞” 。
02、
“七月流火”非天热
“七月流火”不是指七月份的天气热得像流火 , 而是指天气日渐转凉 。七月指的是农历,“火”是指恒星大火星,“流”指的是西沉 。祖先早在几千年前观察到,每年的夏末秋初,大火星会落向夜空的西边,是天气将逐渐转凉的征兆 。
03、
“衣冠禽兽”是褒义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 “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 。
04、
“丰碑”自古不是碑
【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分别是什么意思?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作用之一是作为一种下葬工具 。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种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 。这种特殊的葬礼规格,起初适用范围有严格限制,后来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即在坟前立起石头 。

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分别是什么意思?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

文章插图

05、
“人浮于食”本好事
“人浮于事”原为“人浮于食” 。古代以粮食的石数计算俸禄,所以称之为“食”“浮”指超过 。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 , 就可称得上廉洁 。古时候的“君子”宁肯让自己能力超过俸禄,也不愿俸禄超过自己的职位 。
06、
自谦才能用“忝列”
“忝列门墙”为谦语,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 。只能用于自己 , 不可用于别人 。从第三人称的角度使用“忝列”是在说对方不称职,有辱于所任 。
07、
“不刊之论”不能改
“不刊之论”的“刊”字,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而是“删削”或“修改” 。重要的文字才能称为“不刊之论”,指不能被删改的文字 。起先只能用于帝王诏令、典章规条之类,后来应用渐广,但也仅能指真理或伟论,其规格甚高、褒义强烈 。
08、
“不足为训”非准则
在“不足为训”这个词语中,“训”不是作“教训”解释,而是“典范、法则”的意思 。所以,很容易断定“不足为训”的意思为“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

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分别是什么意思?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

文章插图

09、
“负”“孚”两字意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这两个成语经常被人们混用,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负”和“孚”,“负”原意为违背 , 背弃 , 后引申为辜负 。“孚”的意思是使信服,“不负众望”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意思是不能使群众信服 。
10、
“凯旋”不应接“而归”
“凯”意思是胜利,“旋”意思是归来,而“凯旋”就是胜利归来 。既然“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的意思,那么在前面加上“胜利”,或者在后面加个“归来”都是画蛇添足 。
11、
“滥觞”到底是何意
结合文献,概括“滥觞”有如下义项:①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②指小水;③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④波及,影响 。⑤泛滥;过分 。由此可见“滥筋”含义之多,不应只局限在一个意思里使用 。
12、
“胴体”如何成“裸体”
“胴体”虽然有时也可以指“人的躯体”,但和“女性的裸体”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语义关系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没有人体美的空间,因而相关概念也少得可怜 。于是“胴体”也就渐渐成了“裸体”的代名词 , 但在词源学的意义上,这明显带有一定的侮辱意味 。

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分别是什么意思?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

文章插图

13、
“犯而不校”是宽容
首先明确“校”不是学校的意思,而应该理解为“计较”,“犯”是“触犯”的意思 。“犯而不校”是说受到别人的触犯或者无礼,不去计较很多,是一种宽容的心态 。
14、
不耻下问向谁问
《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耻下问”的解释是“不因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 , 我只好不耻下问”,这属于误用 。在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
15、
曾几何时为几时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 。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的例句为“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
16、
空穴来风如何算
原本“空穴来风”的解释是事出有因,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 人们都把它解释为“事出无因”或者“没这回事”,已被普遍接受,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所以在词典中的释意也有了相应的改变 。

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分别是什么意思?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

文章插图

17、
炙手可热因何故
“炙手可热”字面意思是手一接近就感到很热,使人接近不得,引申比喻为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 。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
18、
古今差别话“中国”
古代文献记载中 , “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
19、
律诗不叫古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以唐朝为时间参照的一对概念,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大体分为两种 , 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 。
20、
“万卷”该有多少书
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识渊博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用“读书破万卷”,实际上万卷书并没多少内容,因为“卷”本指串起来的竹简 , 古人一卷书的篇幅,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章 。

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分别是什么意思?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

文章插图

21、
“仁者”为何要“乐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爱之人和山一样平静稳定,不为外在事物动?。且园恕⒋? ,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因此说“仁者乐山” 。
22、
“五毒”原来是良药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并非无恶不作的意思,而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 。《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 。”这里的“五毒”是石胆、丹砂、雄黄、慈石和俣石,通过加工合成之后,其药性极其酷烈,是可以毒攻毒的良药 。
23、
“登堂入室”臻佳境
“登堂入室”原指登上厅堂,步入内室 。后来人们比喻为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终至高深境界 。“登堂入室”作为一个谓语词组,其主语应当是人而不应该是物 。另外,把“登堂入室”当作很具体的一种动作,理解为“从大厅进入内室”的用法也是欠妥的 。
24、
究竟何为“平”天下
有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平天下”就是平定天下,是和武力联系在一起的 , 总是和沙场联系在一起 。但这是误解,“平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平定”,更接近于一种治国之道 。

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分别是什么意思?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

文章插图

25、
“莘莘学子”多少人
“莘莘学子”不是成语,而是组合词 。“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 , 表示“众多”,“莘莘学子”意思是“众多的学子”,在“莘莘学子”前加“大批”“许许多多” , 或者是在后面加“们”都属于误用 。
26、
乱说“哇塞”伤风雅
一些人主观地认为“哇塞”意思跟“哇呀”“哦哟”“鸣呼”差不多,仅仅表示惊叹而已 。实际上,“哇”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是一个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很不文雅的词 。
27、
“呆若木鸡”是境界
“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而非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 。该词出自《庄子 ? 达生篇》的一则寓言 , 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显得笨拙 。
28、
“跳槽”本是青楼语
“跳槽”原专指风月场中男女另寻新欢的行为,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已经忘了这个词本来的用法,“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大家拿来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 。

不负众望和不孚众望分别是什么意思?最易误读的32个文史常识

文章插图

29、
“朕”也曾是老百姓
“朕”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秦朝之前,每个人都可以使用 。但自从秦始皇以来,“唯我独尊”的统治者下令使得这个词从此和普通人无缘 。但“朕”虽然是皇帝的自称,但还是不同于“我”“余”等代词,其意思更接近于“我的” 。
30、
“杏林”“杏坛”路途远
杏林、杏坛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却差别很大 。“杏林”是中医界的常用词汇,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杏坛”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
31、
夜色如何算“阑珊”
“阑珊”二字为零落之意,不用于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 。辛弃疾写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元夕灯会的高潮已过,灯火零落,游人稀疏,而相约的人还在等着他 。有些人聚会时拿“灯火阑珊”来形容聚会气氛很好,其实是误用 。
32、
“阿堵物”是啥东西
“阿堵”是六朝和唐时的常用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 , 后来由于《晋书 ? 王衍传》中记载的一个故事,“阿堵物”渐渐被称作为钱的代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