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家成功克隆控制水稻粒重基因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昨天宣布:他们成功克隆出一个与控制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 , 并阐明了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 。相关论文于4月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 。
【上海科学家成功克隆控制水稻粒重基因】 要在水稻约4万个基因中 , 找到有助于解决粮食问题的基因 , 可谓“大海捞针” 。目前 , 全球科学家只克隆出上百个水稻功能基因 , 而它们并不都有直接利用价值 。其中 , “粒重基因”作为决定水稻产量的要素之一 , 正成为国际研究热点 , 科学家们已瞄准几个有关基因 。而此次我国科学家找到的基因 , 不仅属新发现 , 还明确了其分子遗传调控机理 。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 , 科研人员将大粒品种的GW2基因导入小粒品种 , 培育成新株系 , 并与小粒品种进行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 新株系每穗的粒数虽减少了29.9% , 但粒重增加了49.8% , 因此单株产量仍增加近两成 。从外观上看 , 大粒的粒径变得更宽 , 体积是小粒的1.5倍左右 。专家表示 , 下一步在小区试验田中的较大面积播种 。
这种“大号米”怎样走上餐桌?研究人员介绍 , 利用已有的自然变异型大粒品种 , 与其它优质稻种杂交 , 并用这把“基因钥匙”进行人工选育 , 经过约七八代后 , “大粒”性状就会自然而然保留 , 结出大小合适的谷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