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历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历史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历史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 。
2、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 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 。
3、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 , 确是天大的喜讯 , 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
4、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5、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 , 再也无心伏案读书 。
6、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
7、“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 。
8、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心的狂喜之情 , 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 。
9、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 , “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 。
10、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
11、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 , 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 , 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
12、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
13、杜甫家人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他的妻子姓杨 , 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
14、他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 。
15、有一女名凤儿,安史之乱才出生 。
16、随后举家流离 , 均到过四川,后面到川东 , 最后流落湖南 。
17、杜甫死后,妻杨氏无奈何,变卖衣物,买了棺木,草草成殓,带了宗文、宗武,几个姨姑 , 把灵柩送到岳阳 。
18、又把坐的船卖掉,才在当地勉强殡葬 。
19、后来宗文、宗武虽然成长,但是进身无路,家道还是那么穷困 。
20、直到宗武的儿子嗣业长大,长年焦劳,费了不少事,求了许多人,才继续先人之志 , 把杜甫的灵柩送到洛阳惬师 。
21、这时杨氏已早病死,嗣业才得把祖父母的灵柩合葬在首阳山 。
22、离开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
23、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
24、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 人称“诗圣” 。
25、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 。
26、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27、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 , 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
28、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
29、后入蜀 , 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
30、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31、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
32、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
33、安史之乱开始 , 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
34、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 ,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
35、晚年举家东迁 , 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
36、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
37、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 被誉为「诗史」 。
38、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历史】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