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呼唤绿色农药( 三 )

【“舌尖上的安全”呼唤绿色农药】“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每年投入30余亿美元用于新农药的研发,而生物源农药更成为关注和开发的热点 。此外,农药的其他功能不断被发现,已经从单纯的对病虫草害的防治发展到增加抗逆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等全新的领域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吴志凤副处长介绍,传统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逐步遭到淘汰,拟除虫菊酯类、苯甲酰脲类、哒嗪酮类、新烟碱类及吡咯类、嘧啶胺类、酰胺类杀虫剂等新产品逐渐占领市场;此外,微生物源农药创制也形成了如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依维菌素、多杀菌素、乙基多杀菌素等多种体系 。
近期,跨国公司掀起了新一轮对生物农药公司的收购潮 。有咨询公司研究预测,2017年全球生物农药的市值将达32亿美元 。而国内《农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高效、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高毒、高残留品种产量由5%降到3%以下,这无疑为生物农药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
全国农技中心研究员李永平表示,虽然国内生物农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像阿维菌素等生物杀虫剂的使用面积却很小,其中主要原因是生物农药使用成本较高,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苛刻,药效表现慢,导致推广难 。对此,他建议,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购买低毒生物农药的农民进行部分补贴,有些地方的补贴力度达到市场价格的50%,成为推动生物农药发展的析动力 。
此外,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发展纳米农药新剂型也成为国际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10年来,美国、欧洲、巴西、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均相继开始了相关研究工作 。美国环保署(EPA)以及欧洲议会已经颁布了关于纳米农药生产与使用方面的管理规则,美国先正达公司已经开始向市场推出了纳米杀菌剂农药新产品 。
“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创制高效、安全的绿色农药新制剂,降低食品残留与环境污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崔海信告诉中国化工报采访人员,我国的纳米农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作为我国纳米农业领域的首个“973”计划项目,由农科院环发所牵头的“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提高农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已经启动,该项目创新性地将纳米科技与农药相结合,在缓解传统化学农药残留污染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开拓性尝试 。
相关评论
绿色杀虫剂研发还需加把劲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高级农艺师曹兵伟:2013年我国共出口158种杀虫剂农药品种,其中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大宗品种有6个,分别为:吡虫啉、乙酰甲胺磷、毒死蜱、灭多威、氟虫腈、高效氯氟氰菊酯 。这6个品种出口金额10.77亿美元,占当年杀虫剂出口金额的45.72% 。其中,吡虫啉一枝独秀,出口额3.77亿美元,占当年杀虫剂出口金额的16.03% 。
2014年,农业部将继续组织各地植保部门做好统防统治工作,鼓励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产区加大高效低毒药物补贴 。此外,目前农业部正在建立蔬菜及特色作物用药情况数据库,通过组织开展蔬菜以及特色作物用药登记相关实验、安全性评价、制定残留标准和使用技术规程,筛选符合蔬菜以及特色作物安全生产的农药 。同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药生产企业将产品在更多作物上登记,引导各地创建一批蔬菜以及特色作物安全用药示范区 。
沈阳化工研究院宋玉泉副教授:随着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高毒农药显然已无法适应农业的发展需求,其实从2011年起,高毒农药的淘汰时间表就在逐步落实 。2013年12月9日农业部发布公告,2015年12月31日将禁止福美胂、福美甲胂、氯磺隆所有产品和甲磺隆、胺苯磺隆单剂在国内销售和使用;2016年12月31日,禁止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使用 。因此,高活性、内吸传导性好、没有抗性风险等理想的杀虫剂品种将是农药研发人员今后努力的方向 。此外,发展生物源农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建议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加大合作力度,加快科研成果向商品化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