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 情深意长

一粥一饭 情深意长】本文转自:山西日报
塞北小城 , 红稠粥飘香;晋南乡村 , 腊八面暖心……腊月初八这一天 , 三晋大地上的人们用各具特色的食物 , 表达着对节日传统的传承、对亲人的挂牵
一粥一饭情深意长
一粥一饭 情深意长
文章图片
腊八红稠粥
每年腊月初六中午吃炸油糕 , 那天我生日 。 然后妻子就会说 , 赶明儿个浸点豆子 , 做腊八红稠粥 。 我说家里就咱两个人怎么做稠粥?不值当 。 妻子没再多言语 , 却到底还是坚持做 。 她说可以放冰箱里 , 孩子们马上放寒假 , 回来就能吃了 。
我们这里的腊八粥不是广告片里的那种浓汤浓汁儿八宝粥 , 而是用高粱糯米花生和各种豆子加红枣果脯果干 , 浸透熬熟熬烂 , 再用勺子搅成糊状的稠粥 。 不过早些年 , 这些材料中有几样人们不一定都能备上 , 毕竟物质条件差一些 。
妻子很会做腊八红稠粥 , 实际上她什么饭都做得极好 。 初七下午妻子便鼓捣出十来个小袋子 , 这个米那个米 , 花生米 , 这个豆那个豆 , 还有红枣和蜜枣 , 红黄黑紫橙 , 颜色丰富得很呐 。 盆里加温水浸上几个钟点 , 再温火慢熬 。 晚上8点多 , 粥便做好了 。
“哎呀 , 怎么这么早呀?不是明儿早上才弄吗?”
“赶明儿个早上再弄 , 你早就成红眼儿了哇 。 今儿个先熬烂乎 , 明儿个早上勺子一搅就好 。 ”妻子的手艺不赖 , 红稠粥很好吃!
家乡左云有腊八一早吃红稠粥的习俗 。 记得小时候 , 母亲老催我们腊八早上早起 , 说红稠粥要早吃 , 不然会红眼儿 。 我们开始很相信这个 , 便早起吃粥 。 但说老实话 , 某一年母亲的红稠粥真不是很好吃的 , 于是某一年的腊八 , 我们就不怎么害怕红眼儿了 , 也不早起了 。 我知道我这样说是大不敬的 , 但这确是实言 。 那时候的粥不太可口的原因 , 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明白的 , 毕竟原料不那么丰富没那么讲究 , 缺这少那常有的事儿 。
在家乡 , 过腊八 , 冰是一定要刨回来的 。 那时候十里河水大 , 冬天冰也厚 , 在这里刨冰省力气 , 一刨一撬后 , 胸脯一般大一块冰就起来了 。 抱起来看看瞧瞧 , 冰里面的小气泡儿 , 像黍子 , 像黄豆 , 还是像莜麦?回去告诉爹和妈 , 爹妈便会说 , 嗯嗯 , 你们看这像黍子 , 这像莜麦……明年咱要多种点啥 。
刨回来的冰放水缸里一大块 , 锅台上放一块 , 院里的粪坑也要立一大块 , 牛圈羊圈外头也放一块 , 冰上放一匙红稠粥 。 对于庄稼人来说 , 那里面的寓意不言而喻 , 五谷丰登、牲畜兴旺 , 光景一天比一天红火 。 今天我们还过腊八 , 却不去刨冰了 。 哪里去刨那么大又那么干净的冰?如今 , 有的人家在家的人口太少 , 过腊八就会去超市买几罐娃哈哈八宝粥 , 象征一下 , 有个意思就好 。 远在他乡打拼的儿女们 , 奔波忙碌中如果能想起腊八这个日子 , 估计也只能效仿上法 。
关于腊八和腊八粥的说法太多 , 有关于宗教的 , 有倡导勤俭持家、教育后代务必养德别成为不肖子孙的 。 也许一千个地方就有一千个不同的说法 , 而我这么琢磨:谈论腊八粥的时候 , 是不是也在提醒人们 , 不论身在何方、距离多远 , 是该筹划回家过年阖家团圆的时候了 。
儿时 , 每到腊月初六 , 母亲高兴地张罗着粉黄米 , 然后招呼我去院子南墙边的碾坊去推碾子压糕面 。 还要浸豆子 , 煮豆子 , 做豆沙馅儿 , 中午吃炸油糕 , 当然包的就是豆沙馅儿 。 这么忙活只因为初六是我的生日 , 而我却不懂那一天也是母亲的受难日 。 母亲到今天也没有忘记初六这个日子 , 也总是记得提醒我们尽量亲手做一碗腊八红稠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