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1万尾鱼虾苗“定居”小海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万宁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
391万尾鱼虾苗“定居”小海
391万尾鱼虾苗“定居”小海
文章图片
技术人员现场用尺子抽查点斑蓝子鱼的体长 。 本报采访人员张惠宁摄
本报讯(采访人员张惠宁)近日 , 万宁市组织相关专家和科研院校技术团队 , 在万宁小海乌场村段和港北段分别增殖放流点斑蓝子鱼、斑节对虾和紫红笛鲷、红笛鲷、黄鳍鲷5种鱼虾苗391万尾 , 以保护和修复小海水域生态 , 增加小海水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 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
增殖放流当天 , 几辆运送虾苗的卡车开至万宁市万城镇乌场村小海边 。 小海形似“葫芦”样 , 乌场段小海处于“葫芦”底端 , 海水盐度比较低 , 在乌场段放流的是斑节对虾苗和点斑蓝子鱼苗 , 而港北小海海水盐度较高 , 放流的是紫红笛鲷、红笛鲷、黄鳍鲷 。
为此次小海增殖放流任务承担技术服务的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李由明团队 。 据介绍 , 渔业资源的修复是对小海进行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方面 , 在增殖放流前 , 该团队对小海的水环境进行本底调查 , 确定适合增殖放流的地点和鱼虾种类 。
“放流鱼虾苗种类的选择基于两个方面 , 一是结合本底调查获悉的万宁小海鱼类的组成 , 以及现在海南水产苗种市场的供应情况 , 根据渔业资源的修复和生态净水的要求 , 综合考量确定了在乌场村段和港北段放流的适宜鱼虾 。 ”李由明说 。
391万尾鱼虾苗“定居”小海】采访人员在乌场村段放流现场了解到 , 在放流前 , 科研院校技术团队对供苗单位提供的斑节对虾苗和点斑蓝子鱼苗进行现场验收 , 鉴定鱼虾苗的质量和活力以及药物残留等情况 。 斑节对虾是小海的“土著种” , 而投放点斑蓝子鱼苗主要功能是净化水 。
李由明用一把小尺子去量点斑蓝子鱼长度 , “随机抽查54只小鱼苗 , 其中85%的鱼苗要达到50毫米的体长才能达标 。 ”他说 。
经过鉴定达标的约145.7万尾斑节对虾被放入到一个敞开的不锈钢箱里 , 再经长水管直接投入到了小海 。 而约81.2万尾点斑蓝子鱼则被一桶桶地接力放入了小海中 。 同样的鉴定验收和放流程序 , 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共同在港北小海也顺利完成了164.1万尾紫红笛鲷、红笛鲷、黄鳍鲷的增殖放流任务 。
根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对小海水环境鱼类组成的本底调查 , 目前小海鱼类的品种不是很丰富 , 而且整体规格偏小 。 “经过半年、一年 , 我们还会结合之前小海水环境本底调查的情况 , 对此次增殖放流的鱼虾苗效果进行跟踪 , 我们希望通过增殖放流活动 , 让小海的渔业资源得到很好的恢复 。 ”李由明说 。
采访人员从万宁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 , 此次小海增殖放流共安排资金178万元 , 其中种苗采购费是160.2万元 。 计划放流343万尾 , 实际放流达到391万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