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 , 对于水磨房的记忆应该不会陌生 , 那时的每一条河流两岸 , 相隔两三里必有一座小小的磨房踞于蜿蜒的“碾渠”末端 , 磨盘轰轰隆隆的转动声里 , 一袋袋粮食磨成或粗或细的面粉 , 养育着一方水土 , 年复一年 。
以农耕 , 以面食为主的旧时农村 , 水磨的作用毋庸置疑 , 一家老小的一日三餐 , 五谷杂粮 , 乃至给牲畜拌草的饲料 , 都依赖于水磨的加工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
水磨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在河道水流平缓的地方斜着筑建一道拦水坝 , 修建拦水坝时 , 每家每户均出劳力 , 就地取材 , 大石夯底 , 逐层堆码 , 石层中间铺上杨树柳树枝条充当拉筋 , 细沙填充缝隙 , 最上层整成可行人路面 , 既是水坝又是石桥 。
二是引水渠 , 通常叫做“碾渠” , 依河岸开挖而成 , 因地势不同 , 宽窄不定 , 长短不一 。 碾渠两侧栽植有杨树柳树 , 强大的根系错综交织 , 形成层层坚实的护网保护着碾渠的根基 。
三是磨房 , 磨房上下两层 , 上层安装磨盘 , 堆放和加工粮食 , 下层安转磨轮 。 水流倾槽而下 , 磨轮在水流巨大的冲击下带动磨房里的石磨盘一同飞速旋转 , 石磨盘上下两片 , 一静一动 , 结合面雕有螺旋纹理 , 谷物被重力挤压摩擦碾成粉末 , 在离心力作用下顺着石碾盘边缘落入面槽 , 技术娴熟的“磨主子”则利用箩筐等各种工具 , 筛选分类装袋一气呵成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
雨季来临之前 , 家家户户就要多备一些面粉 , 一旦洪水泛滥冲毁拦水坝 , 就两三个月将无法磨面 , 因此每家厨房都有一个大大的木柜用来储存面粉 , 木柜既能防潮 , 又能防鼠 。 相比其他农活 , 磨面的差事是轻松且有趣的 , 磨面的人多 , 粮食按先后顺序排好 ,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 , 孩子们自然不会闲着 , 趁大人一不注意蹿进河里 , 抓鱼 , 游泳 , 或者爬上柳树 , 折一两根不老不嫩的枝条做成“咪咪” , 吱吱呐呐吹个不停 。
一场暴雨 , 拦水坝决了口子 , 碾渠断流 , 渠底低洼的地方形成一个个小水塘 , 来不及逃走的鱼儿在里面活奔乱跳 , 于是 , 此后的好多天里 , 抓鱼便是孩子们最有趣的一项游戏了 。 竹篮 , 脸盆 , 能用得上的家什都偷偷拿了出来 , 即便不用工具 , 两手一摸一捂也是十拿九稳 , 抓到的鱼也没什么用处 , 大多从一个水塘转移到另一个水塘 , 享受那一刻快乐的过程罢了 , 偶尔也用柳枝串两三条回去 , 喂给大红公鸡滋溜一口吸了下去 。 炸小鱼吃是绝不可能的 , 因为菜籽油很少很贵 , 实在嘴馋 , 试过放在瓦片上去烤 , 但无盐无油的味道实在不敢恭维 。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及更早出身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水磨房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