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口油茶,向着十亿目标奔跑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
渌口油茶,向着十亿目标奔跑
文章图片
工人为油茶树整形修枝 。 邹怡敏摄
株洲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邹怡敏
通讯员/陈柱波
去年12月25日 , 渌口区龙门镇李家村 , 村民颜冬平的油茶小作坊香气四溢 , 不久前完成升级改造的作坊变得宽敞干净 , 设施齐全 , 不少村民选择来这里免费榨油 。 2021年 , 李家村产茶油近3万公斤 , 人均约18公斤 , 村民实现实实在在的增收 。 2022年 , 尽管遭遇罕见的干旱天气 , 但得益于长期保持垦复管理的优良传统 , 该村油茶挂果情况依然不错 , 成为渌口区的高产典型 。
瞄准油茶产业富民的良好前景 , 我省明确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千亿产业目标 , 渌口区被列为全省24个油茶产业发展主产区之一 。 作为全省茶油大县(区) , 渌口区现有油茶38.4万亩 , 约占林地总面积的一半 , 每年可提供优质茶油200余万公斤 。 去年 , 该区提出十亿产业目标 , 这意味着油茶产值几乎要翻两番 , 提出这一目标 , 底气何来?如何实现?
挖掘潜力:
扩大面积 , 龙头带动
渌口油茶,向着十亿目标奔跑】在全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 油茶已成为村民们尤其是偏远山区村民增收的“黄金果” 。 据测算 , 一个农村人口种植经营3亩油茶 , 即可稳定脱贫;种植经营20亩油茶 , 即相当于在家门口就业 , 实现致富奔小康 , 发展油茶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
发展油茶产业 , 渌口区有基础 。 近年来 , 该区着力改造提升低产林、建设良种苗圃 , 扩大油茶种植面积 , 2012年至2021年十年里 , 全区新造“三华”和“湘林”等良种油茶4.4万亩 , 年均0.44万亩 , 其中有1.7万亩进入初产期、1.6万亩进入盛产期 , 增产成效日益凸显 , 成为高产林的重要“后备力量” 。
同时 , 该区积极扶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种植大户 , 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 全区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良种采穗圃暨产学研基地1家、苗木培育基地3家(260亩) , 茶油生产小作坊130家 , 种植规模为500亩到2000亩的示范基地10余家 。 该区还不定期举办油茶实用技术培训班 , 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 , 提升油茶种植、生产与管理人员的政策与技术素养 , 并逐步推进油茶小作坊升级改造 。
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 该区培育了山哺、膳源、岳峰鲜等6个本土茶油品牌 , 1个公共品牌“南洲忆” 。 去年6月 , 渌口区林业局和南洲镇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 , 将“南洲忆”茶油商标持有人变更为渌口区油茶产业协会 , 联手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 现已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和条形码 , 达到上市销售条件 。 去年9月 , 该区又启动“南洲忆”油茶文化体验展示中心建设 , 该项目涵盖油茶文化宣传、知识科普 , 茶油及油茶衍生品展示 , 以及茶油品鉴等功能 , 将增添茶油公共品牌的硬实力 。
提升短板:
依托技术 , 丰富产品
潜力令人欣喜 , 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
“去年3月至5月 , 局里组织工作人员联合区油茶产业协会 , 走访了1000多户农户 , 上百家企业 , 开展了一次深度实地调研 。 ”渌口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冬林介绍 , 该区油茶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 。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产量不高 。 在入户走访中 , 调查组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 , 发现有22个组的人均年占有量低于5公斤 , 油茶林不同程度地存在荒、老、残、密、杂等问题 , 有的管理粗放 , 植株结果差异大 , 也有的选地不当 , 肥水不足 , 生长发育不良 , 及病虫害严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