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健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发布会信息( 四 )


第二点 , 中医在阻断病情转重的治疗上 , 也是强调关口前移、早期治疗 。 临床具体治疗 , 中医强调三个治法:一是尽快遏制热毒和湿热毒邪 。 比如临床上高热持续48小时 , 中药每天要吃两剂 , 每2-4个小时就要服用一次 , 还可用中药药汤研服安宫牛黄丸进行退烧醒神 。 二是在临床中我们还非常重视通腑疗法的使用 ,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表里 , 腑气不通肺气就不降 , 呼吸功能就不会改善 , 因此中医认为调肠治肺或者肺肠同治是阻断病情转重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 所以临床上如果大便不通超过24小时 , 我们就要采用生大黄泡水或者研末灌服通便 。 三是强调要早期扶正 , 全程扶正 。
在最近的疫情中可以发现 , 发生重症以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的人为主 , 我们在临床中发现这部分病人在早期就存在着明显的虚症 , 如年纪比较大 , 基础疾病比较多 , 所以我们认为早期扶正、全程扶正也是防止病情转重的重要措施 , 临床上可以用大剂量的人参来扶本固元 。
总之 , 如果临床上处理好了邪正虚实的转化关系 , 防止病邪由表入里 , 防止逆传或者内陷 , 就能阻断病情由轻转重 。
记者:中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调整 , 国际社会对此广泛关注 。 近期 , 卫健委与世卫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技术交流会议 , 在会议中世卫组织呼吁中国分享更多的信息与数据 , 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回应?同时 , 过去三年中国积极与世卫组织加强合作 , 助力全球抗疫 , 在新形势下 , 双方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疫情发生三年来 , 中方始终秉承着公开、透明的态度 , 与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各国和地区保持着务实的交流合作 。 在2020年1月 , 中方主动提出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技术交流的机制 , 中方的专业技术部门、有关专业机构和专家 , 这三年来一直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着密切沟通 。 据不完全统计 , 双方就新冠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疫苗研发、病毒溯源等领域开展了技术交流60余次 。
同时我们还和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 以及10多个国际组织共同举办疫情防控技术交流活动300余场 , 毫无保留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
在“新十条”优化措施发布以来 , 中方已于2022年12月9日、12月30日两次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技术交流会议 , 就当前疫情形势、医疗救治和疫苗接种等技术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 中方愿继续同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团结合作 , 助力全球早日终结疫情 。
记者: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 , 中医药发挥了哪些作用?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这也是医疗界和目前防控中最关注的问题 。 近三年以来 , 中医药在新冠病毒变异毒株重症患者的治疗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 得出了中西医结合有效的方案和效果 , 我们跟西医团队配合的非常好 , 中医发挥中医的优势 , 西医发挥西医的优势 , 让患者受到最大的利益 , 取得最大的效果 。
中医在重症治疗过程中解决了几个问题 , 第一 , 解决突出症状 , 高热、腹胀、便秘、胸闷、气喘和大汗出 , 在高热患者的治疗中不是用一味药或者一个手法 , 它是一个整体的组合拳 , 有中药汤剂、中成药、外治法、鼻饲、针灸、热敷法等 。 在高热患者治疗中 , 中药多频次、多组合的使用 , 快速降低患者体温的同时 , 不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状况 , 比如发汗不是很多 , 腹泻也不是很厉害 , 我们保持这个度 , 保持治病不伤症、留命治病这个中医原则 。 比如机械通气或者面罩呼吸以后 , 患者腹胀的很厉害 , 大便不通 , 血氧不好、呼吸很急促 , 这类病因要想办法把胃肠储留通了 , 要么用大黄粉 , 要么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来灌肠 , 要么用中医的手法把病人腹部的积聚排出来 , 手法非常管用 , 通腑解毒 , 能够把毒排出去 , 病人就会好 。 排毒不伤正的同时给予独参汤、西洋参 , 如果是单纯的气虚给予西洋参 , 有阳虚的给予小四逆汤再配上西洋参一起服用 , 这个病人通了、四肢暖了 , 血氧会往上走 , 心率从100多降下来 。 在现代医学的生命支持和呼吸支持下 , 我们一起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 解决四大重大症状 。 还有一些重症患者和危重症患者 , 淋巴细胞很低 , 降到0.6、0.3了 , 疲倦乏力 , 中医用一些独参汤 , 用西洋参加红参 , 给患者吃了之后 , 整个红细胞的回升就比较快 , 从危重症、重症转为普通型 , 减低了病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