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转基因安全之争

【溯源转基因安全之争】
如果要对近几年的社会话题按照“敏感指数”排出一个名次的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恐怕至少要入围三甲 。究其背后的原因,如果不是转基因食品在安全性问题上确有遮掩、隐瞒的话,那么我们就该反思,是不是真正地了解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黄昆仑,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农业部转基因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他日常的研究、工作内容就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息息相关 。在近日于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农业生物技术科学传播研讨会上,他用109张幻灯片详细地介绍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 。
转基因技术商用之路
转基因技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这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基础 。随后不久(20世纪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教授Paul Berg获得了世界首例重组DNA,则真正揭开了生物技术改造自然界的序幕 。
世界上最先问世的人工转基因植物是烟草,时间是1982年 。4年后首批转基因作物(棉花)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 。再过了3年后瑞士当局批准了第一例转牛凝乳酶的基因工程微生物的商业化应用,转基因食品生产的大幕自此拉开 。
中国是世界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 。1992年,中国首先在大田生产上种植抗黄瓜花叶病毒转基因烟草,用来控制被称为“烟草癌症”的黄瓜花叶病毒病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够重视转基因烟草的安全管理,在出口时无法提供欧美国家索要的“安全证据”,只好接受被禁止转基因烟草进口的结果 。这一结果带来的是,自那时起,我国烟草专卖局下文禁止生产转基因烟草,至今仍未解除 。
1994年,转基因食品在美国登上历史舞台 。是年,美国FDA批准转基因延熟番茄的商业化生产,第一例转基因食品自此诞生 。随着1996年转基因大豆的商业化种植,转基因食品大规模生产的序幕也被揭开 。而1998年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更是推动了转基因产业快速的发展 。
截至2013年,共有28个国家在生产转基因作物,全球种植面积达170.3亿公顷 。目前主要的种植作物为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主要的性状是抗倒伏和抗虫 。其中,全球85%的大豆为转基因大豆,棉花也达到81%,油菜达到了30% 。
直至今天,世界范围内已批准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番茄、木瓜、马铃薯、甜瓜、水稻、西葫芦、甜椒等21种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 。
转基因安全之争始末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并不是近些年来才引起关注,事实上,早在Paul Berg获得世界第一例重组DNA微生物的时候,安全问题就已经在学界提出了 。1971年,在冷泉港举行的生物学会议上,重组DNA安全性问题受到与会者的关注,这也是第一次论及重组DNA安全性的会议 。
1972年,欧洲分子实验室(EMBO)专门讨论了转基因作物所带来的危害 。次年,美国Gordon会议上,与会人员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形成报告:“我们以众多科学家的名义给你们写信,转达一件应该予以关注的事情……有些学术报告表明我们现在已经具备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连接在一起的技术能力……这些实验为生物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问题的解决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但也可能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和环境带来危害,虽然危害尚未发生,但出于谨慎,建议要采取足够的重视……”
世界范围内第一次正式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会议是Asilomar会议,会上专门讨论了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对转基因生物安全关注的历史性里程碑” 。Asilomar会议后,美国NIH发布《重组DNA分子研究准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生物技术管理条例》,欧美和日本也发布了一些研究方面的指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