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式救治”实现危重症感染者精准分级分类救治

“患者病情危急 , 立即转入重症一病区;重症二病区目前扩增床位至50张 , 救治设施配备基本满足需求;经治疗 , 三病区今日又有两位患者已转至康复区进一步恢复 。 ”1月6日 , 采访人员走进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区 , 医护们脚步匆匆 , 救治工作忙碌、有序且高效 。 你很难想象面前这支素质过硬的队伍来自医院多个科室 , 且在成立不过十余天的时间里 , 已实施救治达百余人次 。
重症二病区负责人张刘杰告诉采访人员 , 面对大量新冠感染患者涌入、工作量骤增 , 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等重重困境 , 医护们一直在咬牙坚持 , 迎难而上 。 难 , 难在病患多、病情复杂 , 难在治疗资源不足 , 难在要从时间里挤时间 。 但关关难过关关过 , 病区从成立至今 , 这支新队伍针对危重症患者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闭环式救治体系 , 通过救治模式的改变和优化 , 责任分工更加清晰明确 , 同时大大提升了救治效率 。
“闭环式救治”实现危重症感染者精准分级分类救治
文章图片
“闭环式救治”实现危重症感染者精准分级分类救治】“坚决不让急诊患者进不来、出不去”是病区成立的初衷 。 重症监护病区主要面向急诊收治各类危重症患者 , 其中又以高龄心衰、呼衰、多脏器衰竭并合并多项基础疾病患者居多 , 这对医护们的专业素养和团队配合能力无疑是巨大考验 。
“医院从前的重症监护病房仅有床位15张 , 面对急诊大批量涌入的阳性重症患者 , 救治工作显得尤为力不从心 。 这一情形也无形中倒逼医院迫切组建重症病区 , 全力保障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 ”重症医学科主任丁铭介绍说 , 重症监护病房因其完备的救治设施和成熟的救治流程 , 被设立为一病区 。 重症二病区作为一病区的补血袋 , 既承担着分担急诊救治压力的同时 , 也为突发危急病情患者和病情好转患者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 自二零二二年年末新病区成立至今 , 张刘杰临危受命时刻绷紧神经 , 带领着二病区八名医生、三十位护士超负荷坚守在救治一线 。 在一次次的实战中 , 不断压缩收治手续 , 完善救治流程 。
“闭环式救治”实现危重症感染者精准分级分类救治
文章图片
患者前往医院就诊 , 经医院院前协调中心分诊后 , 病情十分危急的 , 优先收治在一病区 。 二病区的五十张床位里 , 张刘杰带头把靠近护士站的二十张床位参考一病区规格设置 , 辅助收治危重症患者 , 病房内安排专人精准护理 , 实时掌握病患具体情况 。 其余的三十张床位收治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 , 这部分病患一般经过三、四天的治疗就能转至三病区 , 情况进一步恢复后直接转往康复病区休养调理 。 这样一个完备的闭环救治流程就初步形成了 , 通过现场及时统筹“供需” , 实现患者精准分级分类救治 , 在提高医护救治效率的同时 , 真正实现让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活起来” 。
“闭环式救治”实现危重症感染者精准分级分类救治
文章图片
争取到救治时间是第一步 , 第二步在于如何精准治疗以救命 。 一病区病患人均病情十分棘手 , 一眼望去 , 躺在病床上的大多是老年人 , 都在进行吸氧治疗 , 呼吸机的嘶嘶声、监护仪器的滴答声 , 再加上偶尔出现的几声警报 , 衬得病房里安静且严肃 。 见到一病区负责人丁铭主任时 , 他略显疲惫 , 讲话声音也格外低些 。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 防疫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 患群的特殊性也要求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本账 。 ”丁铭说 , 收治的患者中有的肺部病变明显 , 氧合进行性下降 , 有的循环不稳定、有的需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 , 更多的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龄老人 。 医护们要分别对症处理 , 在处理原发病的基础上对症施治 。 针对肺部病变 , 实施保护性肺通气 , 有创-无创续贯通气 , 强化体位管理 , 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针对循环不稳定患者 , 发挥专科优势 , 强化容量治疗、实施有创动脉压、心输出量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需肾脏支持的患者及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 经过精准施治 , 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 , 这是最能给身心解乏的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