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多方携手 应对淋巴瘤带来的挑战

原题为:多方携手 应对淋巴瘤带来的挑战
□ 本报采访人员 王成凤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是我国十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血液系统第一大肿瘤。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淋巴瘤临床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在高水平医疗机构,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医疗质量和诊疗能力的提升,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已经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目前的40.5%。
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到2030年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6.6%”的目标,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朱军认为,这离不开加强淋巴瘤专科化建设和新药研发的帮助。
强专科建设
促多学科合作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并不算高,但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加快。我国是人口大国,发病率上升带来的后果是新发病例数猛增。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年增长率为3%~5%,每年新增约9.3万名确诊患者,年轻患者也越来越常见。
发病率上升、发病人数增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近年来淋巴瘤诊断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引起淋巴瘤发病的因素在不断增加。淋巴瘤除了核心发病原因是免疫系统受到伤害,其诱发因素还包括物理、放射、化学、病毒感染等。
朱军|多方携手 应对淋巴瘤带来的挑战】“在过去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淋巴瘤被划入血液科来治疗。如今,随着淋巴瘤病例增多,淋巴瘤被公认为研究价值大、方法多、治疗效果好,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设置淋巴瘤科。”朱军指出,只有加强淋巴瘤的专科建设,打造一支淋巴瘤专业团队,才能让每一名患者都能得到全程化管理,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淋巴瘤专业科室,在淋巴瘤诊治方面拥有丰富经验。“2000年,我科室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还徘徊在40%,目前5年生存率已超过60%。”朱军坦言,目前区域医疗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基层医院规范化诊疗能力和医师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的推动下,通过发布和修订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我国学者在全国各地办班巡讲、培训医生加强交流学习等一系列方法,使淋巴瘤的专科化建设在全国持续推进,淋巴瘤的规范化治疗得到不断强化。
除了加强自身实力,淋巴瘤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还离不开多学科的协力相助。
“淋巴瘤的治疗绝不是一个医生、一把刀、一种药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离不开多学科的合作。”朱军表示,要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诊治水平差距,专科化发展和多学科合作缺一不可。
淋巴瘤病理分型多达六七十种,且特异性差,是病理误诊率最高的肿瘤之一。朱军介绍,淋巴瘤首先需要病理科的帮助来做好诊断,再进行分期治疗,有些情况还需要放疗或介入治疗。“淋巴瘤科不能单打独斗,需要与病理科、影像科、肿瘤内外科、放疗科、介入科等科室并肩作战。”朱军说。
不断创新研发
助患者用上好药
临床上,淋巴瘤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不断研发产出的新药,意味着能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武器”。
“过去我们没有自己的新药,而国外的新药从研发到中国患者能用上,至少要5~10年,即便药品能进入中国,价格也相对昂贵,大多数患者只能望‘药’兴叹。”朱军表示,近年来,国产自主研发的新药越来越多,国外新药进入中国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随着集采等政策的实施,新药的价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能有机会用上新药、用上好药、用得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