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二线治疗的困境与突破:抗血管生成药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胃癌二线治疗的困境与突破:抗血管生成药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文章图片
基于在RAINBOW研究中的优秀表现 , 抗血管生成药物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挺进胃癌二线治疗领域 。
胃癌诊疗领域专家张小田教授与陈治宇教授解读抗血管生成的前世今生 。我国是胃癌大国 , 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达48万 , 全球占比43.9% , 发病和死亡率均居第三位[1] 。 遗憾的是我国约36%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 , 而这部分患者5年生存率仅5.5%[2] , 亟待后线治疗药物及策略进展打破困局 。 基于REGARD研究[3]和RAINBOW研究[4] , 2014年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获FDA批准用于胃癌二线治疗 。 随后 , RAINBOW-Asia研究[5]证实了该方案在亚洲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在今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GI)上 , 作为RAINBOW研究的桥接试验 , RAINBOW-Asia研究结果得以公布 , 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 “医学界”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治宇教授解读胃癌二线治疗中 ,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进展与应用 。
晚期胃癌治疗困难重重 , 治疗破局路在何方
我国胃癌发病情况 , 较全球很多地区都有其特殊性 。 张小田教授表示 , 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 , 胃癌新发患者数量很大 。 这就决定了我国胃癌患者在临床上有较高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 由于我国胃癌筛查普及程度欠佳 , 约80%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或局部进展 。 这些患者肿瘤确诊分期晚、肿瘤负荷大 , 即便有机会接受根治性切除 , 术后转移进展概率依旧很高 。 因而临床上更多患者 , 存在明确的后线治疗需求 。 同时 , 胃癌的肿瘤异质性很强 。 这种肿瘤异质性体现在肿瘤原发病灶与转移灶之间 , 有不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因此在后线治疗过程中 , 就可能出现原发灶与转移灶 , 甚至转移灶与转移灶对治疗的反应性不同 。 张小田教授表示 , 这在靶向和精准治疗时代是亟待攻克的难题 。
在胃癌治疗方面张小田教授表示 , 长期以来 , 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都是基于化疗为主的单药或联合方案 。 而传统一线化疗药物目前的疗效已经达到平台期 , 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 即便是改良剂型或是研发新型化疗药物 , 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 。 因此 , 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现状 , 努力的方向应该围绕靶向和免疫治疗 。 而目前精准医疗、靶向治疗时代就是希望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特异性靶点 , 以提高疗效 。 在关于胃癌治疗的真实世界研究中 , 我们发现由于临床诊疗水平及其他相关因素限制 , 晚期胃癌患者所接受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与指南推荐存在明显差异 , 二线治疗有效性亟待提高 。
基于RAINBOW研究 , 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联合化疗成为胃癌二线标准方案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14年学术年会上 , 发表了一项全球III期临床研究 , 该研究旨在对转移性胃食管交界处和胃腺癌(mGC)患者给予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紫杉醇(PTX) , 与安慰剂(PL)+PTX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RAINBOW研究) 。 研究共纳入665例患者 , 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PTX组330例 , PL+PTX组335例 。 研究结果显示: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PTX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mOS)为9.63个月 , 相较于PL+PTX治疗组的7.36个月 , 明显提高 。 而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PTX治疗组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2%和40% , 也明显高于PL+PTX治疗组的57%和30% 。 另外 , 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PTX治疗组与PL+PTX治疗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4.4个月和2.86个月 , 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8%和16% 。 提示雷莫西尤单抗(Ramucirumab)联合化疗 , 在晚期胃癌二线治疗中较单纯化疗患者获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