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为医之道 至精至微丨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勉华:勉学笃行,怀揣青囊气自华

编者按 医者在心,心正药真。医生以爱岗敬业、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成为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聚焦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的江苏省名中医,展现医生们医病、医心的感人故事,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流行性出血热|为医之道 至精至微丨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勉华:勉学笃行,怀揣青囊气自华
文章插图
从事中医内科急难症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的吴勉华,如今每个星期仍坚持前往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坐诊。见过他的人,都常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吴勉华教授:“慈和谦逊、温文尔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很有书卷气。其实,这只能说看到了吴教授的“表”,尚未了解其“里”。

流行性出血热|为医之道 至精至微丨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勉华:勉学笃行,怀揣青囊气自华
文章插图
励志勉学铸大器
吴勉华出生于江苏通州的一个普通家庭。通州隶属南通市,南通文化底蕴丰厚。当代南通有着基础教育第一城的美誉,“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一说红遍全国。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南通普通百姓均十分重视教育。1972年春,高中毕业跟随全家下放务农的吴勉华,1975年春接到了被推荐上大学的消息,在大家为之庆贺之余,他不得不做出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一是上军校,报效祖国;二是学中医,献身医学。由于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医治,生活在病痛之中。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医学。
1975年怀揣着救死扶伤信念的吴勉华,跨进了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大门,学习中医学专业,开始了他的从医之路。大学期间,阴阳五行的艰涩也曾让他怀疑过自己,但是,丁光迪、王自强、江育仁、许济群、宋立人、孟景春、孟澍江、周仲瑛等等,这些当代的名医大家,当年他们的任课老师,用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激励着吴勉华: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才能“普救含灵之苦”。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进一步坚定了他励志从医的信念。
1978年吴勉华毕业留校任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内科教研室助教,开始了他新一轮的学习历程。他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先生,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从住院医师,到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从学校普通教师,到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大学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吴勉华最深的体会是:对医学要常怀敬畏之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探究、精研医理。

流行性出血热|为医之道 至精至微丨南京中医药大学吴勉华:勉学笃行,怀揣青囊气自华
文章插图
吴勉华(左一)与周仲瑛教授合影
慎思笃行结硕果
中医有着辉煌的历史与传统,在当代医学发展面临瓶颈之时,中医在突发病、新发病、疑难疾病、重大疾病的防治上再次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如何把握中医药发展的先机,攻克医学难题,造福百姓?吴勉华在40余年中医药教学与临床生涯中,潜心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是吴教授的导师——周仲瑛先生引他进入中医急症这个门的。中医急症通常为感染性疾病,又称“传染病”,古称“瘟疫”,它具有来势猛、影响范围大,致病的病原体多的特点。历史上几次瘟疫大流行,曾改写了人类的历史文明。随着抗生素对抗感染性疾病的缺陷日益显现,中医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优势也不断被世人认同。周仲瑛先生潜心中医急症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组织课题组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研究。吴教授记得,他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曾驻扎在江苏苏北的东海、赣榆等地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的调查工作,一住常常是几个月不能回家,当时生活条件可能艰苦些,但这段深入一线进行流行病调查的经历,为他后续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他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高热重症,临床一般多表现为“病理中心在气营”。在周仲瑛教授的带领下,吴勉华以及他们研究团队,研制了抗病毒感染的清气凉营注射液、清瘟口服液等系列药物,经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获省级科技进步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