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抗疫药材观

本文转自:闽南日报
古籍抗疫药材观
⊙周建苗文/供图
古籍抗疫药材观
文章图片
淮山莲子百合瘦肉汤
地榆——清热解毒 , 消肿敛疮
古谚云“宁得一把五加 , 不用黄金满车 。 宁得一把地榆 , 不用明月宝珠” , 说的是五加、地榆两味古人常用的中药 。 地榆 , 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敛疮等功效 , 或入丸、散 。 五加皮 , 有祛风湿、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利水消肿等作用 , 阴虚火旺者慎服 。
雀瓢——治蛊毒、逐邪恶气
《肘后方》曰:“正月上寅日 , 取女青 , 草末三合 , 绛囊盛挂帐中 , 能辟瘟疫 。 女青 , 即雀瓢也 。 ”《别录》曰:“女青 , 蛇衔根也 。 生朱崖 , 八月采 , 阴干 。 ”女青 , 即雀瓢 , 味辛、平、有毒 , 治蛊毒、逐邪恶气 , 所以古人绛囊盛挂帐 , 避瘟疫 。
芜菁——消风热毒肿
《遵生八笺》曰:“立春后庚子日 , 宜温蔓菁汁 , 合家并服 , 不拘多少 , 可除瘟疫 。 ”蔓菁 , 又名芜菁 , 俗称大头菜 , 也是一味中药 。 其味苦 , 温 , 无毒 。 《千金·食治》云:“主消风热毒肿 。 ”食温蔓菁汁 , 可得到一定避瘟疫作用 , 但多食动气 。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本草纲目》云:“除夕以小豆、川椒各十七粒 , 投井中勿令人知 , 能却瘟疫 。 又以麻子、仁赤、小豆二七枚著井中 , 饮水能辟瘟疫 。 ”川椒 , 中药又叫花椒 , 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 在井水中投麻子、赤豆、花椒等 , 起到净化饮用水等作用 , 避疫功效 。
柴胡——透表泄热 , 疏肝解郁
《瘟疫热毒辨治》曰:“瘟疫初起而头疼身痛憎寒发热 , 脉紧数洪滑而别无他证 , 先宜正柴胡饮 , 或败毒散 , 或十神汤 。 ”《石室秘箓·瘟疫治法》曰:“瘟疫之证 , 其来无方 , 然而召之 , 亦有其故……方用元参五钱 , 大黄麦冬白芍滑石花粉各三钱 , 石膏二钱 , 柴胡荆芥各一钱水煎服……用荆芥柴胡以散其半表半里之邪气 。 ”柴胡 , 性微寒 , 味苦、辛 , 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 , 肝郁气滞 , 胸肋胀痛等 。 《药性论》曰:“主时疾内外热不解 。 ”柴胡一味 , 在抗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
生活日常中 , 也可随处防疫 。
《避疫法》曰:“瘟疫乃天地之邪气 , 若人身正气内固 , 则邪不可干 , 自不相染 。 故避之之法 , 惟在节欲节劳 , 或于房室劳倦之后 , 尤不可近 , 仍勿忍饥以受其气 , 皆要法也 。 ”即是正气内固 , 邪气便不入侵;节劳节欲 , 保持精力旺盛 , 疲不探病 , 也是防疫之法 。
中药讲究的相辅相成 , 讲究传统炮制 , 发挥“增药效、减少毒副作用” , 古老的方法行之有效 , 在现代社会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 单味中药 , 仅能发挥一定效果 , 并不能得到治疗作用 。
古籍抗疫药材观】《景岳全书·论证》曰:“瘟疫本即伤寒 , 无非外邪之病 。 但染时气而病无少长率相似者 , 是即瘟疫之谓 。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认为 , 瘟疫为外邪入侵 , 难治之处在于因有基础病等 , 人各有异 , 也有疗治不同之 。 除了正确的防避 , 治疗时更应听从医嘱用药 , 对症下药 , 才能够发挥应用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