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中淘“金”,藕农采挖忙( 二 )


挖藕既讲力气又讲技巧 。 冬季的荷塘遍地是干枯的藕茎和荷叶 , 一片狼藉 , 董留生向采访人员介绍说 , 莲藕一般埋在泥下20公分深处 , 先得用特制的铁锹把泥挖开 , 看到露出来的藕慢慢剥去附着的泥土 , 铲泥的时候要看准 , 不能把藕铲断 , 挖破皮或者灌泥 , 否则就卖不了好价钱 。 “像我这样的老人 , 一天大约挖一分地 , 年轻人大约能挖两分地 , 摸着光滑的藕 , 那滑润细腻的感觉最令人陶醉 。 ”
种藕“养鱼”一水多用 , “藕二代”尝试探索新路径
魏湾镇宋楼村的于克民在曹县万亩荷塘承包了百余亩藕池 , 50岁的他从事莲藕种植已有二十余年 , “现在根本就不愁卖 , 价格也相较前段时间回温到2元一斤左右 。 咱曹县万亩荷塘的名声在全国都非常有名 , 每年来拉藕的客商络绎不绝 , 尤其是年关前 , 村里售藕的站点前 , 车辆排得满满的 。 ”
“咱们这儿的藕质细洁白、清脆爽口、甘甜无渣 , 食之唇齿留香 , 而且价格也非常公道 , 销往全国各地 , 像河北、河南、内蒙古、新疆等外省的都有 , 主要是口碑好 , 不管是直接食用还是制作藕粉等加工产品 , 均是绝佳的原材料 。 ”望着十余名自己雇佣的挖藕人将一根根鲜藕挖出 , 于克民笑着告诉采访人员 , “和南方两个月即可成熟的藕不同 , 咱们这儿的藕要经过四个月的生长期才能产出上佳的藕品 , 营养积累多 , 淀粉含量也更高 , 且咱们这全都是自然生长 , 绝不打药 , 无公害的共识经受住了众多客商的检测 。 ”
“根据订单 , 今天预估出货20000斤鲜藕 , 出货量还行 。 ”从事莲藕种植四十余年的李昌新边为采购客商整理莲藕、装车边告诉采访人员 , “来拉货的大车一般都是下午的4点以后才进村 , 基本上每天都得持续到夜里的10点左右 , 尤其是年关前 , 人手非常紧张 , 家里的两个孩子都提前休年假过来帮忙了 。 ”
据郑存良介绍 , 整个万亩荷塘面积达10平方公里 , 其中水面3.4万亩 , 园区内有万亩荷塘、万亩水稻等观赏区 , 其中仅莲藕一项 , 年产量就达6000万斤以上 。 在莲藕生长到一定程度时 , 万亩荷塘的藕田就会放进去泥鳅、黄鳝、鲫鱼等 , 进行“套种套养”的立体生态养殖 。 “莲藕生长中会有腐烂的藕叶、藕根、藕虫等 , 是泥鳅、黄鳝、鲫鱼的美食 , 而它们的排泄物又可给莲藕增肥 , 同时泥鳅、黄鳝又能疏松土壤并吃地蛆 。 ”郑存良表示 , 通过“种藕养鱼”生产的莲藕不仅白而且大 , 鱼类还不用喂任何饲料 , 所有产品都能达到绿色有机食品要求 。
现年33岁的郑长安是郑庄村的新生“藕二代” , 在他的记忆中 , 莲藕不仅能凉拌、炒着吃 , 还能煮着吃、生着吃 , 此外 , 莲子也是一大美味 , 成长的记忆均有莲藕相伴 。 在莲藕销售上 , 郑长安等一众“藕二代”多年前就开始从网上发布莲藕销售信息 , 以“代办”人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莲藕销售中来 , “目前主要是帮着家里和村民在‘绿果’‘惠民’‘一亩田’等网端渠道联系采购商 , 七年来 , 打开的渠道越来越广 , 既有零售的客商 , 也有大型加工厂家的常年持续订单 , 同时 , 我也在时时关注莲藕的价格动态 , 及时将最新的信息告知村民 , 让大家规避风险的同时将受益最大化 。 ”
除去种植莲藕第一产业 , 郑长安也在积极寻求、探索莲藕的初加工、深加工产业 , “还只是个想法 , 咱们这儿有着这么好的原生资源 , 如果仅仅是做种植有点可惜 , 如何将价值最大化 , 打响万亩荷塘莲藕的品牌 , 让乡亲们在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 我想这是我们作为年轻一辈应该考虑、探索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