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探访全国首例上市“人工心”植入患者:术后一年能吃能睡心情好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周家夷
“这一年你恢复得很好,心脏功能一切正常。”2022年1月7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衰中心主任医师王文艳照例来到彭山区人民医院坐诊,在这里见到了她的老患者、老朋友——全国首例上市“人工心”植入患者朝福(化名)。
自2020年11月10日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人工心脏(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手术,朝福的健康动态一直被省医院心衰中心的专家们严密关注着。一年过去了,他的心“情”还好吗?1月7日,封面新闻采访人员跟随王文艳医生以及彭山区人民医院的医生,一起对朝福进行了一次探访。
“心”生
心衰患者换上了人工心脏
朝福因扩张型心肌病导致生命濒危,2020年,他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力衰竭中心就诊时已处于终末期心力衰竭,预期寿命不到1年。
2020年11月10日,朝福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接受了国内首例“上市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他和家人将这一天作为他的第二个生日,一次纪念重获“心”生。

心衰|探访全国首例上市“人工心”植入患者:术后一年能吃能睡心情好
文章插图

朝福在省医院做心肺功能检测
医生介绍,朝福换上的是第三代人工心脏,它的核心部位是一个磁悬浮的驱动装置,重约420克,用它接上一根2公分左右的人造血管,这样就把心脏的血液引到机械心脏里面,然后再回输到人体血管,整个装置相当于代替人体心脏工作,让心脏充分休息。
王文艳医生介绍,目前全球统计数据显示,大概有10-15%左右的晚期心衰患者在植入人工心脏以后,心脏功能能得到全面康复并且最终摘除人工心脏,这对于晚期心衰患者来说是非常大的福祉和希望,意味着人工心脏病并非只是终末期心衰的替代器械,更有促进心脏康复的功能,一些合适的病程较短心衰患者可以考虑早期植入,期待获得心脏的康复。
人工心脏手术的成功是胜利的第一步,术后管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精细的工程。机器的管理、伤口的管理、饮食、用药、活动指导等等,涵盖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各个细节,甚至是一个简单的起身动作都需要进行细节化的培训和管理。2021年1月8日,经过重重培训考核,朝福在省医院心衰中心医护人员的护送下顺利出院回家。

心衰|探访全国首例上市“人工心”植入患者:术后一年能吃能睡心情好
文章插图

2021年1月8日,朝福接受人工心脏移植手术后从四川省人民医院出院
护心
多方协力保障患者用电安全
在省医院心衰中心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彭山区人民医院、村委会、附近宾馆等都加入到照顾这位特殊患者的行列中来。
一般情况下,患者需要随时将这颗“心”的外置设备斜跨在肩上,但朝福小时候因为患病,臀肌萎缩导致行动不便,心衰中心给他配备了一个轻便的小推车。朝福家在农村,爬坡下坎在所难免。“下台阶的时候你先下来,然后再把小车提下来;遇到障碍物你不能去踢开,小心摔倒,要绕行,这个咱们在医院都是训练了多次的,一定要记住啊……”
人工心脏需要电池,电源问题是重中之重。医护人员一到朝福家里,首先观察家里电流的稳定性,电源插口是否匹配、位置是否合理,洗澡时的电源安全问题……事无巨细,全部考虑到、检查到。“请您一定要和电力部门沟通,如果停电,需要提前48小时通知。我们给朝福准备了6块电池,让他提前充好备用……”最后,村支书、村主任,包括电力部门的同志都一起被拉入了朝福人工心医患沟通群。方方面面都交代到了,临走前,王文艳叮嘱朝福,“实在不行了,你就赶快到彭山区人民医院去,这个外置设备里还有一块不可拆卸的内置电池,可以坚持两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