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援青路 情满柴达木( 二 )


奔赴援青路 情满柴达木
文章图片
庞宝灿的食用菌大棚里生长的香菇 。 人民网甘海琼摄
植树造林 , 为苍茫戈壁添绿意
走过海西州的六个县市 , 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一片名为“援青林”的树林 。
从德令哈沿314省道西行 , 看遍了200多公里的荒芜戈壁后 , 白杨、榆树、松树……数排树苗齐刷刷地映入眼帘 , 地图显示:柴旦镇到了 。 大柴旦行委驻地就在这里 。
“2017年我们就开始种树了 。 这里能长出树 , 不容易 。 ”大柴旦工委委员、行委副主任、浙江援青干部孙嘉江说道 。 大柴旦风景奇美 , 高寒、干旱是这里的自然特征 。 近年来 , 浙江援青干部响应生态号召:“我们必须要种树 , 改善环境 , 环境好了 , 才有人来 , 发展才更有动力 。 ”
从大柴旦继续西行 , 青海与新疆的交界处 , “中国最孤单的城市”茫崖便坐落于此 。 在城市入口处 , 刻着“浙江援青林”大字的石牌就站在路边 , 石牌后面是一排一排手臂粗的树干 , 在无人区和阿尔金山的映衬下格外显眼 。
茫崖的土壤干旱且盐碱化严重 , 不适合植物尤其是有林植被的生长 , 所以在茫崖栽种一棵树的成本是极高的 。 十余年来 , 为了改善这里的自然环境 , 在浙江台州的对口援助下 , 茫崖每年拿出地方财政1/4的资金专门用于环境建设 , 通过“以封为主 , 封造结合”的办法 , 依托国家公益林管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助试点等工程 , 书写戈壁新面貌 。 在花土沟机场、在315国道 , 一排排青杨、新疆杨、柽柳和沙棘树 , 逐步形成了属于茫崖的绿色“护城墙” 。
十年来 , 海西州完成国土绿化人工造林138.77万亩、封山育林(草)283万亩、森林抚育54.79万亩 , 退化草原治理1137.38万亩 , 沙化土地治理630.38万亩 。 这其中 , 浙江援青功不可没 。
奔赴援青路 情满柴达木
文章图片
冬日茫崖市的浙江援青林 。 人民网刘沛然摄
授人以鱼 , 更授人以“渔”
“除了浙江 , 青海应该是我呆得最久的地方 。 ”2020年的夏季 , 初次见到“90后”浙江援青女教师林海引时 , 她说青海这片土地会一直让她挂念 。
2019年初 , 林海引从杭州市来到海西州开展援青支教工作 , 初来海西 , 这里的学生情况是她之前想象不到的:由于受高海拔地区缺氧、家庭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 , 海西的学生在理解力、记忆力等方面和浙江孩子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 林海引不得不花比在杭州多很多倍的耐心和精力 , 通过各种方法让海西的孩子们把知识学明白 , 把成绩提上来 。
当问起家人时 , 林海引噙着的眼泪还是落了下来 。 “我爸妈觉得我一个女孩子 , 从浙江跑到青海有些不放心 。 但来青海以后 , 我的父母特别骄傲地给街坊邻居说了个遍……”
一年多后 , 再次踏上海西大地 , 林海引那一批援青干部已经返回浙江 。 在格尔木 , 我见到了浙江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张梦妍 。
初次接触“老师”这个职业 , 即使经过了培训 , 张梦妍依旧很紧张 。 “我们对如何与学生、老师沟通方面有些‘拿不准’ , 但学生很喜欢我们 , 这里的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帮助 。 在下课后学生们还会围住我们问晚上吃什么饭……我希望在这里的这段时间 , 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 ”
奔赴援青路 情满柴达木】在一批批和林海引、张梦妍一样的浙江援青工作者及海西州本土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 , 截至2022年10月 , 海西州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 , 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走在全省前列 , 全州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109.4%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9%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6% , 率先在全省通过全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