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动物缘何成传染病源?( 二 )


一方面 , 随着卫生条件、医疗防控手段等方面的改善提升 , 部分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 我国在“预防为主”等卫生工作方针引导下 , 开展了第一次卫生革命 , 控制并消除了一些严重的传染病 。 当时 , 上海地区每10万人中大约有5700人得传染病;到了20世纪末 , 这个数字下降到了330人 。 2011年左右开始 , 针对出血热 , 青岛市黄岛区通过提高快诊率、规范转诊、防鼠灭鼠、扩大疫苗覆盖面、知识科普 , 区内报告病例越来越少 。
另一方面 , 人们涌入城市 , 人口愈加密集 , 需要拓展城市面积 , 开荒伐木、建楼修路 , 这改变了动物的生存环境 。 人们乘着越来越快捷的交通工具 , 享受着越来越便利的物流 , 万物的联接愈发紧密 。 这一切 , 却也为传染性的发生与传播创造了条件 。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 一些原本得到良好控制的传染病复发 , 如肺结核、流感、脑膜炎等 。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 , 在人口密度大、医疗卫生设施不佳的城市及城中村 , 人类感染疾病的风险更高 。
一切在变化
城市化的同时 , 动物也在进化 。 南方医科大学博士李奕基曾对广州登革热有研究 , 发现城市化引起的环境改变对白纹伊蚊的生态特点有很大影响 。 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 , 它叮咬人类及其他动物 , 可以将动物身上的病毒传染给人类 。
原本 , 人们认为白纹伊蚊主要起源于森林边缘 , 如树洞、竹洞等 。 但现在这种蚊子幼虫已经很好地适应了城市和郊区环境 , 能够在废旧轮胎、陶瓷及储水容器等处生存 。 而且 , 城市中有了更多适合白纹伊蚊幼虫生长发育的孽生地 , 还有更多的吸血宿主 。 随着化学杀虫剂的使用 , 蚊虫对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
这些适应城市生活的动物聚集在城市公园、城郊绿地、建筑物角落等地 , 甚至在房屋内外与人类长期生活 , 给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带来隐患 。
一些新的传染病也在不断出现 , 如埃博拉、重症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 而且 , 病毒从动物身上传递到人体的过程中 , 可能产生突变 , SARS、埃博拉、MERS等都曾发生变异 。 病毒也在适应城市与人类 。
1978年 , 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 。 2020年 ,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 , 城市数量达687个 。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我们期待新一轮“卫生革命”让城市变得更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