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第四届国医大师列传?】严世芸:探传承新路 领“各家”风骚( 四 )


“严大夫 , 您是我的再世父母啊!”几天前 , 在曙光医院严世芸的诊室 , 48岁的刘先生拿着“明显好转”的检查、化验单流下了眼泪 。 原来他曾因重度心衰而几乎被判了死刑 , 被医院建议只能做心脏移植手术 。 然而仅仅3个月 , 严世芸用中药扭转乾坤 , 患者病情稳定 , 心脏功能逐渐好转 。
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中风后遗症等很多重症、疑难杂症在严世芸这里都能迎刃而解 , 总结多年经验 , 他提出了“中和”学术思想 , 认为中医学的生命观与疾病观均以“和”为准则 , 并在“和”思想引领下 , 形成了独特的临床思维——圆机活法 , 即无论简单、复杂疾病 , 关键在于抓住核心病机 , 面对复杂疾病 , 要在此基础上对各要素进行分析权衡 , 组合处方 , 协调整体阴阳气血 , 兼顾脏腑虚实 , 使机体脏腑、气血、阴阳达到和谐状态 。
“严老师经常教导我们不要过早选定专科方向 , 要多看杂病 , 勇于面对没见过的病 。 ”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研室讲师胡蓉已跟随严世芸临证学习14年 , 她常常按照“圆机活法”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疑难的临床问题 , 临证水平提升很快 , 不到40岁的她每次出门诊都有几十位患者排队候诊 。
润物细无声 , 为中医药传承“铺路搭桥”
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各附属医院的传承导师、博士生导师 , 严世芸亲自培养的学生达百余人 。 他身边有很多像胡蓉这样跟了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生 , 在他们心中 , 严世芸是最亲爱的老师 。
“看上去很严肃 , 其实很宽和、很细心 。 ”严世芸的弟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沈雁回忆 , 上学时跟老师门诊 , 随口说了一句上海的辣酱不够辣 , 想念家乡东北的辣酱 , 老师再次出门诊时就带来了东北的辣酱 , 令当时身在异乡求学的她倍感温暖 。
“老师从来都是亲自写病历 , 一手漂亮的书法落在病历本上 , 不仅标明主诉、诊断、治法等常规信息 , 还将各种注意事项都列得清清楚楚 。 ”上海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主任杨爱东跟严世芸抄方已经25年了 , 老师精益求精的治学工作态度一直是激励他不断向前的最大动力 。
“从不提严苛要求 , 但他会以身作则、润物无声地影响晚辈 。 ”严骅谈到 , 父亲从来没有要求她这个独生女儿一定要学中医、传承家学 , 但是他每天都勤勤恳恳地为中医而努力工作 。 在她童年的记忆中 , 父亲要么在学校、医院忙得顾不上回家 , 要么吃完晚饭就伏在书桌前看书、写论文 。 严骅小时候总是望着父亲伏案工作的背影入睡 , 睁开眼睛就看见装满中医书籍的高大书橱 , 这些影响促使她也报考了上海中医药大学 , 并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 。
耄耋之年 , 严世芸仍然在琢磨中医药传承的那些事儿 , 他每次门诊总有很多学生跟诊 。 看病之余 , 严世芸时常通过给他们出题、与他们讨论来启迪思维 , 他总觉得要把中医药传承发展好 , 就得老一辈中医人努力“铺路搭桥” , 不但要把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 , 还要讲得明白 , 让年轻人听得进去、吸收得了 , 传承方式还需要创新 , “要更灵活一些、更丰富一些 , 激发起年轻中医人的思维活力 , 就算是一种成功 。 ”
【咳嗽|【第四届国医大师列传?】严世芸:探传承新路 领“各家”风骚】(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11月3日3版 记者张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