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第四届国医大师列传?】严世芸:探传承新路 领“各家”风骚

咳嗽|【第四届国医大师列传?】严世芸:探传承新路 领“各家”风骚

文章图片



严世芸 , 1940年出生 , 祖籍浙江宁海 ,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 出生于医学世家 , 又师从于著名医家张伯臾 。 他提出以藏象为统领的辨证论治体系 , 把“中和”思想贯穿临床诊治全过程 。 擅长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 。
1958年夏夜 , 在上海闷热的空气里 , 一个18岁少年正为大学选什么专业而辗转反侧 , 一夜未眠后他决定去请教父亲 。
“学中医吧!”父亲沉思良久后一锤定音 。
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国医大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严世芸 , 他的父亲严苍山、祖父严晓江都是当地名医 。 严苍山一直想将中医家学传承下去 , 严世芸理所应当地担起了传承重任 。
中医之路 , 严世芸一走就是60多年 , 他在临床、科研、教学中穿梭探索 , 不但治病救人、传道解惑 , 更以身体力行的实践为中医药传承难题寻找着答案 。
“家学传承+院校教育”筑就坚实岐黄路
严苍山是严世芸中医路上的重要领路人 。 严世芸自小看着父亲治病救人 , 尤其在上海乙脑横行时 , 父亲以中医之力力挽狂澜挽救无数生命 , 令严世芸大为钦佩 。 严世芸准备学中医时 , 严苍山已在上海开诊所、办学校、带徒弟 , 颇有名气 。 然而他并没有让儿子仅随自己学习 , 而是坚持让严世芸报考了刚成立不久的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 。 因为 , 在严苍山看来 , “在学校学习 , 有老师、有同学 , 能广搜博采、开拓视野 , 而不是仅仅按祖上沿袭下来的医学模式 , 把学术局限在一个框架里 。 ”
回忆往事 , 严世芸不禁对父亲当年的高瞻远瞩深深敬服 。 在大学 , 他不仅深入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 , 还学习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等西医知识 , 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接受规范化临床培训 , 与同学们合作搞实验 , 全面提升了综合能力 。
“刚开始上解剖课时 , 同学们都害怕 , 我不怕 , 常常晚上去解剖室做实验 , 不知不觉待到十一二点 。 ”
“平常周末我就回家跟父亲抄方 , 那时跟父亲学习的年轻大夫很多 , 我经常和他们讨论问题 。 ”
“见习医生一般值班时才来医院 , 我家离曙光医院很近 , 但我非常喜欢临床 , 见习期间干脆就住在医院里 。 ”
大学6年 , 严世芸一直深受院校教育与家学传承的熏陶 , 成绩名列前茅 , 他在校期间写的一篇论文《低热的辨证论治》 , 得到了上海中医学院时任校长金寿山的赞赏并特意在评语中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好”字 。
没想到 , 这个“好”让严世芸的中医之路有了转折 。 原本 , 深爱临床的严世芸下定决心去医院工作 , 他在毕业志愿表选专业的那一栏填了三个内科临床 。 然而就是这个“好”字 , 让严世芸出众的研究能力与教学潜力得到了众人的关注 , 于是他被留在学校伤寒教研室工作 , 从此与中医药教育结下了深厚缘分 。
从学校到医院 , 青年中医蜕变为临床骨干
刚工作时 , 严世芸一方面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 , 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干临床的愿望暂时搁浅而感到遗憾 。
念念不忘 , 必有回响 。 1969年 , 严世芸终于等到了下临床的机会 。 那时 , 上海中医学院组织医疗队 , 从校本部及曙光、龙华等几个附属医院抽调中西医骨干30余人到上海陕西路、川沙、江镇的门诊部以及川沙人民医院开展临床工作 。 医疗队里“藏龙卧虎” , 当时上海中医界的临床骨干如裘沛然、殷品之、王玉润、夏德新等十多位名医大家均在其中 , 严世芸也成为其中一员并担任了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