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唇,为脾之余!嘴唇肿痛,原来是脾虚生火,一张方子拿下,请学习


茯苓|唇,为脾之余!嘴唇肿痛,原来是脾虚生火,一张方子拿下,请学习

文章图片


茯苓|唇,为脾之余!嘴唇肿痛,原来是脾虚生火,一张方子拿下,请学习

文章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 , 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 , 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 切勿盲目尝试 。 )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藏象学》
你好 ,我是中医人 , 文君然 。
今天这篇文字 , 我想和你聊聊 , 嘴唇肿痛的事儿 。
我跟你说 , 有些人 , 嘴唇肿了、痛了 , 源于脾虚生火 。
没错 , 你没看错 , 就是脾虚生火 。
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吧 。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 , 年30岁 , 医案记载姓牛 。
初诊时间 , 是1982年的12月24日 。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下嘴唇 , 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肿痛 , 20多天都不消 。
为了能让嘴唇恢复正常 , 此人肌肉注射青霉素 , 内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 。 效果 , 都不太好 。

最后 , 她决定投中医治疗 。
刻诊 , 见患者脉象滑濡而略数 , 舌质淡 , 苔薄黄 。
细问得知 , 现在患者是乏力、懒言、不爱动 , 浑身倦怠 , 食欲不振 , 胃里头不舒服 , 嘈杂 。
这时候 , 医家心里有数里了 , 给开了一张方子 。 但见——
太子参30克 , 赤茯苓、炒白术、升麻各10克 , 生山药、炒麦芽各20克 , 生石膏25克(先煎) , 黄连、甘草各5克 , 大青叶15克 。
所有这些 , 水煎服 。
结果如何?患者应用3剂之后 , 嘴唇消肿大半 。 四肢觉得有力 , 食欲有所恢复 。 效不更方 , 再用3剂 。 最终 , 患者诸症悉平 , 生活恢复正常 。
这个小医案故事 , 就刊发在1988年的《辽宁中医药杂志》上 。
我给你复述完了 。
现在 , 我来带你探讨这里的道理 。

我们从辨证的角度来看 , 一眼就看出来了 , 这个患者脾虚 , 对不对?
你看 , 此人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脉象滑濡 , 舌质偏淡 , 这不是典型的脾虚证吗?
但问题时 , 这个患者 , 同时还有一番热象 。 苔薄黄、脉略数、胃中嘈杂 , 嘴唇肿痛20多天 , 这算不算有热?当然算了 。
那么 , 这一虚一热之间 , 是不是矛盾的?
我跟你讲 , 一点都不矛盾 。
你想啊 , 脾胃虚弱 , 饮食就会停滞 , 气机的运转就会郁滞 。 脾胃 , 那是一身气机升降的中枢啊 。
饮食停滞、气机郁滞 , 日久 , 肯定会化火生热 。
中医就是这样 , 总是用变化的思维看待事情 。
这个火热之邪被“憋出来”以后 , 就会上犯到唇 。 为啥?脾 , 其华在唇 。 唇 , 为脾之余 。 同时 , 胃经环绕口唇 。 因此 , 脾胃有热 , 往往就窜到嘴唇上来 。 你看一些爱吃肉的小男孩 , 动不动嘴唇就上火 , 原因就在于脾胃 。
所以说 , 对这个患者来讲 , 必须在健脾的基础上 , 清热 。 两件事儿 , 看似矛盾 , 实则一体 , 必须同时解决 。
我们来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吧——
太子参30克 , 赤茯苓、炒白术、升麻各10克 , 生山药、炒麦芽各20克 , 生石膏25克(先煎) , 黄连、甘草各5克 , 大青叶15克 。
这里头 , 太子参、赤茯苓、炒白术、甘草 , 其实是在模仿四君子汤 。 在健脾益气的同时 , 兼顾滋阴清热 。 山药和麦芽 , 健脾和胃 。 脾虚的事儿 , 解决完了 。
接下来 , 清热去火 。 黄连、生石膏、大青叶 , 就干这个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