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北生所培养研究生的“三个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⑤)( 三 )


“3位导师在下面坐着打分 , 所里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都会去听 , 大家可以自由提问 。 如果课题的成色不足 , 很容易下不来台 。 ”陈婷坦言 , “这样做其实很浪费时间 , 答辩前后学生差不多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 , 导师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参加答辩 。 但在我们看来 , 这是值得的 。 ”
一个理念——
只有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玫瑰 , 才是最珍贵的
说起“好学生” , 王晓东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我突然间想起一个主意 , 就去找学生 , 咱是不是能试试这个?他会跟我说 , 这东西我早试过了 , 不行 。 二是有时学生会跟我说 , 咱们能不能试试这个?他说的这个想法 , 我得花两个礼拜才明白为什么 。 ”
由此可见 , 要想成为北生所的“好学生” , 并不容易 。
【建设|北生所培养研究生的“三个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⑤)】然而 , 北生所的大多数学生做到了 。 出生于陕西农村、即将到某知名科研机构做博士后研究的刘珊珊 , 刚到北生所时“眼前一抹黑、啥都不懂” 。 在蒋辉老师的指导下 , 她已经成长为“啥都不怕”的科学新星 。 在去年的“格物致知”学生论坛上 , 她凭借精彩的学术报告获得一等奖 , 成功“上墙” 。
“在北生所 , 如果发了知名学术杂志的封面文章 , 或者拿到了‘格物致知’学生论坛一等奖 , 就有机会‘上墙’——名字和照片一同出现在一楼大厅的墙上 。 ”刘珊珊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 “前段时间妈妈来所里看我 , 看到我的照片‘上墙’了 , 激动得要流泪!”
“许多人认为 , 做科研的都是天资过人 , 其实真不是这样 。 ”董梦秋说 , 在北生所 , 她看到的是更多普通人靠着踏实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 既有老师也有学生 。 “只有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玫瑰 , 才是最珍贵的 。 ”
当然 , 刘珊珊们的进步 , 并不是“天上掉馅饼” 。
在一份有关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清单上 , 采访人员看到了这样一些内容:“食堂一份菜太单调 , 两份又太多”“建议增加四年级研究生科研进展报告 , 每次有一个实验室主任在场”“增加羽毛球场”……
“只要是学生提的意见 , 研究生部都会做好记录、及时反馈 , 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 。 ”李学真告诉采访人员 , “北生所希望给研究生创造一流的环境 , 发现、释放他们的潜力 , 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 ”
每天两点一线 , 常年夜以继日 , 做原创性科研的艰难困苦 , 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
在北生所 , 导师们的一大工作 , 就是让学生们“苦中作乐” 。
在学术报告会上 , 他们拟定的题目 , 多半妙趣横生:“老而不衰是为王 , 王者何在?”“肤浅的认知:略懂皮毛”“如何得诺贝尔奖”;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学术大咖来做报告 , 中午所里会安排他们和学生一起吃饭、讨论、聊天;为缓解压力 , 所里常年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远足、球赛、节日联欢、自导自演搞笑幽默的MTV……
“我最开心的时刻是凌晨1点 。 ”从昔日的学生到如今的导师 , 巴钊庆品到了科研的“真味” , “等机器扫描的结果出来的时候 , 那两个‘条带’和我预想的一样 , 我就知道我是世界上第一个看到这一现象的人 。 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奖赏!”
在北生所新生入学手册的附页 , 有老师写给学生的一首诗——
谁没有过失、迷惘与困惑?
我们也曾幼稚和无知 。
我们尊重包容每一个你 。
我们虚心向你学习 , 迫不及待传授我们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