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动撒盐、鹿脸识别 江西桃红岭的小鹿专属保护计划→


手动撒盐、鹿脸识别 江西桃红岭的小鹿专属保护计划→

文章插图
大家好,很多朋友不了解手动撒盐、鹿脸识别 江西桃红岭的小鹿专属保护计划→,下面内容是小动在网上替朋友找到的相关内容 ,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排疑解惑!
野生梅花鹿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20世纪80年代,在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的梅花鹿数量不到60头 。经过四十多年的保护与发展 , 这里栖息的野生梅花鹿生活得怎么样,种群数量恢复得如何?一起去看看 。
前不久,一群野生梅花鹿带着幼崽在小溪边悠然散步的场景,被红外相机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现在正是梅花鹿幼崽成长的季节 , “母鹿遛娃”的场景频频出现,保护区工作人员也加大了对梅花鹿贴心服务的力度 。
总台央视采访人员 李洁:在这个密林里面,我们发现有2米×2米的方块地 。现在,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正在把这样的食用盐跟地上的泥土进行混合,然后堆成堆 , 这个是做什么用的呢?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东升保护管理站站长 林忠华:这是我们人工建设的盐碱地,把这个食盐跟泥土混合,让梅花鹿下来舔食,补充它所需的钾钠这些微量元素 。整个保护区建了有29块这样的盐碱地 。
保护区最近的监测表明,在早期没有梅花鹿活动的保护区东部、南部地区,今年都出现了大量梅花鹿活动的痕迹 。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言阔:像咱们现在所在的地区位于保护区的实验区,距离人类的活动相对较近 。周边很多的树上都有这种梅花鹿的角的蹭痕、新旧不一的这种梅花鹿的粪便 , 说明这一带现在它的活动还是比较多的 。
20世纪80年代前 , 因过度捕猎、大肆开采山地等原因,野生梅花鹿在我国一度濒临灭绝 。1981年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成立 , 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保护区面积从原来4000公顷发展到现在的12000多公顷 , 野生梅花鹿活动范围从保护区的核心区,拓展到缓冲区、实验区,甚至保护区外的乡村和县城 。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詹建文:梅花鹿种群数量从过去建区的时候不足60头,现在增长到约624头,种群数量变化充分反映我们这个保护的成效 。
彭泽县黄花镇大塘村村民 朱新华:梅花鹿生存的环境好了 , 我们村庄的环境也好了,它们经常来到我们村庄 , 像我们的邻居一样,我们也感觉很和谐、很亲切 。
“鹿脸识别” 计算野生梅花鹿数量
经过长期的保护,目前华南亚种野生梅花鹿已摆脱了灭绝的风险 。
那么保护区内的野生梅花鹿种群数量怎样计算出来的,它们野外生活又有哪些特征呢?
目前保护区内梅花鹿种群数量,是调查组采用样线踏查法 , 根据其新鲜粪堆数量、位置坐标而推算出来的 。然而,野生梅花鹿生性机警,野外很难看到实体,野生梅花鹿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栖息习性仍然是个“谜” 。为此 , 保护区运用新技术,通过林区布设红外相机、摄像头等自动监测设备 , 搭建智慧保护平台,在监测数据基础之上,开发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对梅花鹿进行“鹿脸识别”,建立个体库,以便对野生梅花鹿的习性进行更系统的研究 。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言阔:两只个体在这里舔盐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这头雄性的梅花鹿在警戒以后,用它的前肢,然后踢了对面的个体,踢了它一脚 。从前后的背景来看,这是在提醒这个个体,轮到你来警戒了,不要老是低头 , 一个劲在这吃 。不是打架,从前后的这个动作的背景来看,另一个体被它踢了一脚以后,就开始警戒,而踢它的那个个体开始舔盐 。
而这个梅花鹿野外活动画面 , 记录了一群梅花鹿成长的个体差异 。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李言阔:这两只梅花鹿,它的体色就比较鲜艳 , 像梅花这种斑纹就比较清晰 。但是在旁边的个体 , 它是这种冬天灰灰的毛发 。以前我们也很少观察到,这就说明一个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
目前,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已布设了302台红外相机、22个高清视频监控,海量采集梅花鹿等野生动物影像,对野生梅花鹿的野外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詹建文:目前,我们的保护正在从原来的抢救性保护向研究型保护过渡,不再以梅花鹿种群的数量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而是把梅花鹿种群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
【手动撒盐、鹿脸识别 江西桃红岭的小鹿专属保护计划→】为鹿“开路” 多方守护大自然的精灵
在多方不懈的保护下,梅花鹿得以在桃红岭自由繁衍生息 。
但是保护区植被越来越好,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也给野生梅花鹿生长栖息带来了“新烦恼” 。
随着保护措施的加强,近年来 ,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乔灌木快速生长,保护区野猪、麂子等野生动物大幅增多 , 导致梅花鹿在核心区的食源减少,挤压梅花鹿栖息繁衍空间 。为此,保护区也专门给梅花鹿提供了贴心的服务 。
总台央视采访人员 李洁:在我身后的这座山的山脊线上,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明显的颜色比周边浅的通道,这通道是保护区专门为野生动物开辟的一条动物通道,主要是为了方便梅花鹿从山上下来饮水觅食,以及它们在栖息地之间的转移 。保护区里面这样的通道一共现在有10多条,总长达到12公里 。
开辟“动物通道”、疏伐山顶乔灌木、投保野生动物损害补助保险 , 根据梅花鹿保护遇到的新难题,保护区有计划地对梅花鹿栖息地进行修复 。
对梅花鹿的保护还延展到了保护区外 。由于梅花鹿喜欢在灌草丛中生活,前不久在彭泽县黄乐生态林场,人们在跟保护区接壤的一片小山岗补种上植株低矮的油茶,以适应梅花鹿光顾的需要 。
彭泽县林业局局长 姚爱斌:原来我们的用材林,一亩效益大概4万块钱,我们现在大力种植推广油茶经济作物,一个周期算下来,每亩也有6万块钱,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
目前,彭泽县通过组建联合保护委员会,把与保护区管理密切相关的县乡村等42家单位凝聚在一起,严守生态红线 , 形成了“广泛参与、共抓保护”的良好格局 。
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詹建文:通过这个机构逐步达成一个高效联合共抓保护的格局,打破了过去的保护区单打独斗的保护局面 。而且现在特别是政府和社区居民非常重视保护工作,从过去的被动保护 , 现在走上了一个主动保护的良好态势 。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