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 仲永是谁笔下的人物


仲永 仲永是谁笔下的人物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豆豆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仲永是谁笔下的人物 , 仲永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伤仲永的故事: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
2、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
3、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
4、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 , 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
5、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
6、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 , 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
7、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
8、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 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
9、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
10、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
11、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 , 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
12、我叫他作诗 , 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
13、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14、”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
15、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 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
16、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扩展资料:王安石著名诗歌作品《伤仲永》的创作背景: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 。
17、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 , 但他有些失望 。
18、康定元年 , 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 。
19、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 。
20、庆历三年公元,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
21、《伤仲永》文体介绍:本文叙事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
22、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细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指鲜明 。
23、这种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
24、文章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
25、文章以“伤仲永”为题 , 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
26、方仲永的形象:天生神童,却因后天的不学习,而沦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
27、《伤仲永》思想感情: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
2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伤仲永重温《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
29、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
30、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 并自为其名 。
3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
3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3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3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35、余闻之也久 。
36、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
3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38、又七年,还自扬州 , 复到舅家问焉 , 曰“泯然众人矣 。
39、”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
40、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
41、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4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天才少年方仲永最后的结局就是:与普通人无异 。
43、仲永的聪明颖悟是“受之天”,即来自天赋,而且他的天赋远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 。
44、这正是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为众人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45、”关键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
46、到这里,已将上两段所叙述的情事都议论到了 。
47、但作者却就势转进一层,指出天赋这样好的仲永,没有受到后天的培养教育,尚且沦为众人;那么天赋本属平常的一般人 , 如果再不受教育,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 。
48、前者是宾,后者是主,在对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学习的重要性 。
49、就方仲永的情况看 , 这层议论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这里 。
50、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资质平常的人总是多数 。
51、方仲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 。
52、题内的“伤”字就具有多层意蕴 。
53、首先是表层的,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众人感到惋惜;进一层 , 是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 。
54、文中对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的叙写,就含有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 。
55、更进一层,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来 , 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致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 。
56、这样,作者所“伤”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个人,而是许许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众人 , 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深刻多了 。
57、上图的《劝学》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
58、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
59、全文第一句:学不可以已 。
60、就一针见血的阐述了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终止 。
61、而方仲永尚且还没有开始学习,仅仅是靠着天资聪颖这点本钱 , 就开始去赚钱 。
62、可想而知,最终结局是什么样子的 。
63、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出生后学习吃饭喝水,学习说话,学习走路 。
64、大一点开始上学学习,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学习工作的知识 。
65、很多人到这里可能就终止了,但是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样的人生就不会精彩 。
66、如果想要精彩,那么就不能停止学习,如果不学习,就会被科技甩出十条街,无法赶上社会的步伐 。
67、你可以看一下,现在的老人,到医院看病都很困难 。
68、为什么?因为他们连微信都不会用,现在的医院里,挂号在微信里提前几天就可以挂上,不用排队,按照挂号时间准时到达即可 。
69、看完病,医生开出药,直接在微信上支付 , 不需要排队付款 。
70、整个下来,节省了很多很多的时间 。
71、你看,当今社会,不学习,行吗?让我们记住荀子的那句话:学不可以已!伤仲永的故事: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
72、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
73、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
74、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
75、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 , 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
76、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
77、从此 , 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
78、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 , 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
79、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
80、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
81、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
82、我叫他作诗,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
83、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84、”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
85、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
86、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 , 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扩展资料:王安石著名诗歌作品《伤仲永》的创作背景:天圣三年(1025年) , 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 。
87、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 。
88、康定元年 , 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 。
89、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 。
90、庆历三年公元,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
91、《伤仲永》文体介绍:本文叙事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
92、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细有致而又结构紧凑 , 内容集中而又意指鲜明 。
93、这种见闻录的方式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 。
94、文章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
95、文章以“伤仲永”为题 , 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于一个神童“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
96、方仲永的形象:天生神童 , 却因后天的不学习 , 而沦为普通人的典型形象 。
97、《伤仲永》思想感情: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 , 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
98、在一个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的家庭里,出了一个少年天才——方仲永 。
99、他5岁就能作诗 。
100、无论什么样的题目都能出口成章,而且内容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 , 一时被乡人传为奇事 。
101、方仲永的家庭里没有一个文化人 , 长到5岁,还不知道纸墨笔砚是什么模样 。
102、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索要笔墨纸砚,他的父亲感到非常奇怪,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 。
103、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四句诗,最后还给这首诗加了一个题目 。
104、5岁的方仲永会作诗的事情很快传到了同乡几个读书人耳中,读书人都来看方仲永作诗,而且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 。
105、于是,这件事越传越广,不久 , 就传到了县里 。
106、县里的那些富人 , 非常欣赏方仲永,纷纷邀请方仲永到家里做客 , 连他父亲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 。
107、由于方仲永的父亲可以经常得到那些富人的接济,便认为这是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 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上学读书的念头,天天带着他轮流拜访县里那些富人,来博得他们的称赞和奖励 。
108、这样方仲永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作诗的水平每况愈下 。
109、到十二三岁的时候,作的诗比以前逊色了许多,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有些失望 。
110、到20岁的时候 , 他的才华已经全部消失,和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 。
111、很多人都很遗憾,一个“天才”少年,就这样沦落为一个平庸之辈了 。
112、生活中,像方仲永一样的天才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是普通人 , 虽然我们没有天赋,但是由勤奋来弥补天赋的不足 , 一样可以有所作为 。
113、方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 , 一个人仅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意接收新知识,到头来只会落在别人的后面 。
114、《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议论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通过记述一个叫做方仲永的金溪人(今江西省金溪县)天资聪慧却在后天没有继续学习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故事 。
115、说明了人即使天赋很高,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成绩,同时也告诉了人们,对于天赋不那么异秉的人们,更需努力学习才能比别人聪明,有所收获.从前村子里有一个孩子叫仲永从来没有读过书,等到五岁的有一天,他突然大哭大闹了起来,说要纸和笔,可他们家里实在是太穷了,连一支笔和一张纸也没有呢!家里的人都劝他,他不听 , 结果只好在邻居家借了一张纸和一支笔他马上不哭了 , 还写了一手好字呢!结果村外的和村内的人知道的都叫他去写字了,他爸爸带着他到处去给人写字,有的人为了感谢他就给了他一些银子,他爸爸认为仲永能帮他挣钱了,就不让他去读书 。
116、过了很多年后 , 有一个村子里的人出去回来了永现在如何了?”有一个人回答:“跟普人没什么两样了 。
117、”《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 。
118、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
119、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 , 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
【仲永 仲永是谁笔下的人物】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