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关于中医,有此一说

老中医|关于中医,有此一说
老中医|关于中医,有此一说
老中医|关于中医,有此一说

没错 , 作者胡紫薇就是你所知道的央视女主播 , 中医的圈外人 。 她怎么谈起了中医?原来她的父亲就是一位大学学西医 , 但从业后专擅中医的“老中医” 。 才女的文章在微博发表后 , 被徐文兵老师点评为“专业” , 看惯了学究文的我们 , 今天也来读读这样一篇犀利、有趣又很专业的文章吧 。

关于中医不治病的笑话很多 , 比如这一则:你去看中医 , 问完诊后如果大夫对你说 , “你还是去看看西医吧 。 ”那说明你是真的有病了 。 你去看西医 , 问完诊后如果大夫对你说 , “你还是去看看中医吧 。 ”那说明你的病真没救了 。 至于看中医还是西医什么时候板起脸来变成立场问题 , 变成相信愚昧还是科学的信仰问题 , 我不知道 , 但是不舒服了 , 去协和东院用俩小时排个号还是去东直门中医院用俩小时排个号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关宏旨的个人选择 。 记得年初青年歌手姚贝娜因罹患乳癌辞世的消息 , 就引发过一轮对于中医误病的声讨;最近屠呦呦得诺贝尔医学奖与中医是否有关 , 又引发了一场大大的口水战 。 如果说如今在日益落寞的网络上扔出什么话题仍然会迅速引爆 , 令抗辩双方形同水火势不两立的话 , 那么“中医到底是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是个值得一试的选择 。 某一天 , 我就用这样一个激进的疑问起头 , 与大学就读西医科 , 从业后专擅中医20年的父亲进行了一番小小的探讨 。

家父学习中医也是不得已 。 文革前一年从北京医科大学(如今已并入北京大学)毕业后 , 分到了缺医少药的河北省某县医院 。 为了尽量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杂症就成了上面倡导而实际干起来 , 也不得不如此的一拍即合 。 于是那时很多西医大夫都成了中西医结合的通才 。 而那些有些古文甚至国学根底的 , 自然运用的更加纯熟些 。 回到今天 。 “中医是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拿这个问题请教半辈子用中医治病的家父 , 他的回复很令我意外——当时我还以为他会一挥老拳把我打到西厢房去 。 以下是他的说法:“中医总的来说是一种基于实证的实用学科 。 中医能治病 , 这是几千年走下来一个民族的繁衍验证过来的 。 世界上没有一种骗术能够存在如此长时间而不被摒弃 。 但是中医的麻烦是它的传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某种自圆其说的原理而自证其有的 。 于是就不乏牵强附会甚至白日见鬼的成份 。

【老中医|关于中医,有此一说】比如这边是一种植物 , 那边是一种病 , 在这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黑箱 。 这个黑箱就是这种植物治这种病的依据 。 比如说芦根 , 白色 , 中空 , 入肺经 。 因为肺为金 , 主西方 , 配兑位 , 兑为白 。 可以 。 那么还有银耳 , 白色 , 好 , 入肺经 。 但是冬虫夏草治疗肺病在说法上就有些麻烦 , 冬虫夏草是深褐色的实体 , 既不白也不空 , 那么好 , 以淡盐水冲调引经 。 但还是不对 , 咸主水啊 , 说好的金呢 。 别急 , 虫草色棕 , 棕为艮 , 为土 , 而土生金 , 所以虫草入肺经 。 这一圈绕的;还有 , 按照生克原理 , 金生水 , 但是得了肾病 , 补肺却不足取 。 你见过治肾病补肺的古方么?没有 。 此路不通 。 那怎么办?也有话 , 肾乃先天之本 。 它给你来个特殊化 。 肾是肇始 , 天生的 , 后天的没有谁能再生它 。 还有一些古已有之的提法根本就被现代解剖学验证错误的 。 比如左肝右脾 。 肝明明在右侧 , 脾在左侧 。 那不是露馅了?然而不然 。 翻翻中医学基础就知道 , 中医里说的脾跟西医解剖学里的脾脏不是一回事 , 西医里的脾是个实体 , 而中医里的脾则是一系列功能的总称 , 中医的脾主运化 , 主统血 , 主升清降浊 , 为仓廪之官 。 打个不确切的比方 , 中医里的脾好比是五脏六腑的动力系统 , 动力的强弱来源于脾气的盛衰 , 所以治疗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一系列脏腑下垂 , 中医开方总离不开补脾气 。 脾气补上来了 , 脏腑就托住了 。 升清么 。 又说 , 一看嘴唇发白 , 八成脾虚 , 为什么?脾统血 , 在华为唇 , 嘴唇发白那一定是脾统血功能的疲弱所致;要是多梦少眠呢?开几盒人参健脾丸 。 为什么失眠要补脾?脾在志为思 , 所以健脾丸一定有安眠理气、调理中焦的作用 。 关于中医治病原理最为归谬的例子来自鲁迅给父亲诊病的经历 。 因为肝腹水 , 于是乡下的老中医给配了败鼓皮丸 , 专门用了打破的旧鼓皮去克那腹水症 。 草药里的药引也很别致:原配的蟋蟀一对 。 即要捉本在一窠里的 。 鲁迅文中讽到 , 似乎昆虫也要贞节 , 续弦或再醮 , 连做药的资格也丧失了 。 所以中医为人诟病为医而几乎于巫 , 乃至白日见鬼也就不可避免了 。 但是 , 你也不好说死鸭子嘴硬 , 中医几千年只赢在诡辩上 。 甚至恰恰相反 , 中医存续的每一天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检视 , 它一天也没离开过病人 , 一天也没离开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