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渠 永济渠与通济渠现状


永济渠 永济渠与通济渠现状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永济渠与通济渠现状,永济渠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山东永济(隋唐永济):汉武帝时,黄河在馆陶县决口,分作屯氏河,流向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 。
2、隋炀帝四年,修该河命为永济渠 。
3、唐大历七年,析临清县,置永济县,属贝州,以西临永济渠而名 。
4、永济县亦是原馆陶县 。
5、到了宋初,又并永济县入临清县 。
6、《方舆纪要》山东五记载:永济城在州西南 。
7、唐大历七年,田承嗣奏析临清县,置永济县,属贝州,以西临永济渠而名 。
8、兴元初,朱滔谋渡河侵汴,入魏境 , 至永济,以田悦不与偕行,怒,略取平恩、永济,以兵守之 。
9、朱梁乾化五年 , 魏博附晋 , 晋王存勖自临清进屯永济,遂入魏州 。
10、宋初,仍并入临清县 。
11、平恩,今见直隶曲周县 。
12、卫河在城西 。
13、自直隶大名府流经馆陶县界 。
14、又东流至此,合于汶河 , 亦谓之清河 。
15、应劭曰:清河在清渊县西北 。
16、是也 。
17、自隋以后,谓之永济渠 。
18、大业十二年 , 遣杨义臣讨群贼张金称于平恩 。
19、义臣引兵直抵临清之西 , 据永济渠为营 , 寻自馆陶潜济 , 袭击金称,破斩之 。
20、唐光化二年 , 幽州刘仁恭攻魏州 , 败还汴 , 魏兵追至临清,拥其众入永济渠 , 杀溺不可胜计 。
21、宋皇初,河合永济渠,注乾宁军 。
22、崇宁初 , 开临清县坝子口 , 增修御河西堤 , 是也 。
23、《通典》 , 贵乡县有屯氏河 。
24、贵乡本后魏分馆陶置 。
25、《元和志》馆陶县下,屯氏河俗名屯河 , 在县西二里 。
26、与此《注》迳县东异 , 盖县有迁徙 。
27、又永济县下,永济渠在县西郭内 。
28、汉武时河决馆陶 , 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 。
29、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 , 因名永济 。
30、按:唐永济县在今临清州西南,永济渠即今卫河 。
31、然吉甫《元和志》云,永济渠西去馆陶县十里,则永济县以上永济渠,非在馆陶西二里屯氏河之道 。
32、且考屯氏河自今临清州东北入夏津县境,今卫河自临清州北入武城县境,则永济县以下永济渠,与屯氏河之道亦殊也 。
33、 ?。ê卵瞿┒杂兰们囊斐啤。ù擞兰们虢裼兰梦薰? ,蒲州永济渠的名字可能从此借用而来——郝仰宁)史载:隋炀帝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
34、”(《隋书》卷三《炀帝纪上》)又据《元和郡县志》卷十六《河北道一·相州》:“内黄县……永济渠,本名白渠 , 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 。
35、”《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一·贝州》:“永济县,本汉贝丘县地 , 临清县之南偏 , 大历七年,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西井永济渠,故以为名 。
36、永济渠在县西郭内 。
37、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 。
38、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 , 穿此县入临清 。
39、按汉武时,河决馆陶,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 , 因名永济 。
40、”《禹贡锥指》卷十三下:“永济渠,即古之清河,《汉志》之国水,《水经》之清、淇二水 。
41、曹公自枋头遏其水为白沟 , 一名白渠 。
42、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一名御河,今称卫河者也 。
43、”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隋唐永济渠》一文中,经详考认为:永济渠自“卫县以东 , 北至独流口约五百公里(就直线言)之流程 , 实亦与郦注之淇水、清河(淇水下游名清河)流程略相一致……具见永济渠之工程实多循汉魏北朝之旧河道也 。
44、”由上可知,永济渠的开凿,也是利用了白渠、沁水、清水、淇水等原有的河道的 。
45、因此,在唐人的诗文中,每多“白渠”、“白水”、“清河”、“清川”、“淇水”等水路雅称 , 实际上就是永济渠 。
46、至于说永济渠又称“御河”,这亦是泛称 。
47、如,《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载:“开皇八年……开渠,引谷、洛水 , 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 。
48、又自板渚引河 , 达于淮海,谓之御河 。
49、河畔筑御道,树以柳 。
50、”《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汴渠……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堙塞 。
51、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 , 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 。
52、亦谓之御河 , 河畔筑御道,树之以栁,炀帝巡幸,自江都宫入于海 。
53、”《太平寰宇记》卷十五:“十道志云:‘自南北朝,彭城为要害之地,隋凿御河已来,南控埇桥,以扼梁、泗,历古名镇,莫重于斯 。
54、’”等等 。
55、唐人诗文中,将环绕京城的护城河亦称“御河” 。
56、如:王之涣《送别》诗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57、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58、”(《全唐诗》卷253) 。
59、通过以上的考察可知,千年流淌着的隋唐大运河 , 堪称是一条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矿藏的河流 。
60、自然的变迁,可以改变它的河道、水色和流向,但由于历代官府对它的维修和利用,历代文人对它的关注和歌咏 , 就使它的存在形态始终保存在我们的古代文献中 。
61、作为一条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流 , 我们必须应时地启动运河文化的考古工程,促使当今的人们能对它不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从而给我们的申遗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借鉴 。
62、这样 , 才能真正激活这条伟大河流的文化生命,才能向世人充分展现这条伟大河流的文化丰采 。
63、 ?。ㄗ髡叩ノ唬航帐』匆跏Ψ堆г海按笤撕印背莆剿菰创笤撕樱臼嵌跃┖即笤撕樱ɑ虺颇媳贝笤撕雍退逄拼笤撕樱┑囊恢旨虺苹蚍撼?。
64、运者 , 水上运输之道也 。
65、大者,长也 。
66、冠以“京杭”二字 , 乃是近人对运河南达北至之地的标示和指称 。
67、众所周知,大运河的南北开通是在隋朝,而唐朝则将运河的航运事业推到了鼎盛阶段 。
68、因此,后世又有“南北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之称,但隋唐时期还没有出现“大运河”这一概念 。
69、“大运河”的称谓,最早始于宋人 。
70、南宋人吴自牧在描述杭州城内外河道的源流走向时云:“城中小河、清湖河两河,合于北郭税务前 , 由清湖堰闸至得胜桥,与城东外沙河、菜市河、泛洋湖相合,分为两派:一由东北上塘,过东仓新桥,入大运河 , 至长安闸,入嘉兴路运河;一由西北过得胜桥,上北城堰 , 过江涨桥、喻家桥、北新桥以北,入安吉州界下塘河 。
71、”(《梦梁录》卷十二《城内外河》)尽管这里所指称的“大运河”,实际上只是隋唐运河的江南段———江南河 。
72、但由于它贯通南北,纵越千里 , 历久不衰,已然是人们心目中的一条大河了 。
73、因此,宋人用“大运河”来统称和誉称它 。
74、至于需要具体指称时,宋人主要是以行政区划或某个地点作为划分运河段落的标准的 。
75、如,北宋人欧阳修在修撰《新唐书》时,就以行政区划来冠于所要指称的某段运河之前:“开成二年夏 , 旱,扬州运河竭 。
76、”(《新唐书》卷三十六《五行志三》)此后,这种指称便越来越普遍 。
77、 ?。ū彼危┩醮娴茸对峋庞蛑尽肪砦澹骸傲八?nbsp;, 东、北六十里,四乡 。
78、金城、太平二镇有涟水运河……长洲,一十九乡,有凤凰山、松江运河……吴江州,南四十里,四乡 。
79、有吴江运河 。
80、” ?。纤危┩跤搿队窈!肪矶断唐皆饲肌罚骸懊鞯蓝?,五月,辛巳,参政王随、供奉官邓守恭、江从莹上《淮南运河图》……元丰七年三月十六日,以开龟山运河 。
81、”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卷十三:“楚州为南北襟喉,长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淮、汴、涡、颍、蔡是也 。
82、其通南方以入江者,唯楚州运河一处 。
83、”等等 。
84、宋元以后,人们又以地理的相对方位来指称大运河 。
85、“里运河”,此称始见于宋 。
86、《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七》:“萧山县西兴镇通江两闸,近为江沙壅塞,舟楫不通 。
87、乾道三年,守臣言:‘募人自西兴至大江,疏沙河二十里,并浚闸里运河十三里,通便纲运,民旅皆利 。
88、’”此处的“里运河”,是指从萧山县西兴镇开挖的通往钱塘江的这一段里、外两道运河 。
89、后来 , “里运河”的概念又有变化 。
90、如,(清)傅泽洪《行水金鉴》卷一百三十七:“张玉书等称里运河、骆马湖之水 , 俱入中河 , 河窄难以容纳,应于北堤建修减水坝三座 。
91、”清代大臣张玉书此处所指的“里运河”,实际上就是现今人们指称的江北扬州至淮安的这一段运河 。
92、之所以称这一段运河为“里运河” ,  其说有二:一说当年隋炀帝征发十万淮南民工疏浚取直的新邗沟———自山阳(今江苏楚州)引淮水经江都(今江苏扬州)入长江的水道 , 位于古邗沟(南起长江 , 北通射阳湖,再抵今江苏楚州古末口)的西侧,是在其里,故有此称 。
93、如,(宋)程大昌《禹贡后论》:“江之通淮以邗沟 。
94、沟 , 吴创也 。
95、吴将伐齐 , 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并城掘沟 。
96、沟之远,南起江而北通射阳湖以抵末口淮者,吴故也 。
97、隋开皇七年,开山阳渎以通漕运 。
98、山阳 , 今楚州也,比射阳末口则为西矣 。
99、”(清)胡渭《禹贡锥指》卷六:“淮、湖之水南流入江,实自炀帝大业初始 , 盖沟阔至四十步 , 而又变曲为直 。
100、”一说里运河得名于“里河”,如《明史》卷八十五:“明初,运粮河自瓜仪至淮安谓之里河,自五坝转黄河谓之外河 。
101、”所谓“里下河地区”,指的就是这一段运河(江淮运河、淮扬运河)流经的东岸地区 。
102、“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由里运河下游许许多多河网构成的一大片河网洼地的统称 。
103、它西至里运河,东到串场河,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到新通扬运河,主要包括江苏盐城、泰州、扬州、南通等地区 。
104、当然 , “里运河”也还有特指某一段里、外两条运河的情况的 。
105、如,从通州到北京的一段运河,也称“里运河” 。
106、“南北运河”、“南运河”、“北运河”和“中运河”等称,始见于元、明、清三朝 。
107、“北运河” , 此称始见于元 。
108、(元)苏天爵撰《元名臣事略》卷九《郭守敬行状》:“先时,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 。
109、方秋霖雨,骡畜死者,不可胜计,至是皆罢 。
110、是秋,车驾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其舳舻蔽水,天颜为之开怿 , 特赐公钱一万二千五百缗,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 。
111、公又欲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运河接,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 , 志不就而罢 。
112、”这里所说的“北运河”,就是现今人们指称的从天津至通州的一段运河 。
113、而明朝人又曾将由山东达天津这一段运河称为“北河” 。
114、(《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运河上》)“南北运河” , 此称始见于明 。
115、(明)徐思曽《吴江水利功成碑》:“浚三江等九桥,修石塘,开百窦,疏南北运河,以利漕舟 。
116、”(张内蕴、周大韶撰《三吴水考》卷十六)(明)《广西按察佥事郑先生墓碑铭》:江西道御史郑观 , 于“正统庚申,廵南北运河,兼检关津所输舟船税钞,以均给于远岁,盐商人人称平 。
117、”(徐纮《明名臣琬琰续录》卷九)(明)刘徤《黄陵冈河工完之碑》:“弘治二年,河徙汴城东北 , 过沁水溢流为二:一自祥符于家店,经兰阳、归德至徐、邳入于淮 。
118、一自荆隆口、黄陵冈,东经曹濮,入张秋运河 。
119、所至坏民田庐,且损南北运河道,天子忧之 。
120、”(谢肇淛《北河纪》卷三)等等 。
121、“南运河”,所指称的地段,明、清两朝前后有异 。
122、明朝人将由瓜洲、仪征达淮安的一段运河称为“南河” 。
123、(《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运河上》)而清朝人又将卫河称为南运河 。
124、清康熙年间陈仪所撰《直隶河渠志》一卷:“卫河,即南运河也,亦曰永济渠 , 亦曰御河 , 源出河南卫辉府 。
125、自山东武城县流入直隶故城县界,又东径山东徳州界 , 复入直隶径景州东吴桥县西 , 又东北径东光县西,又东北径交河县东南七里口,又东北径泊头镇入南皮县界,又东北径沧州城西,又东北径青县城东,静海县城西,天津府城北,至三岔口与白河会,入海,计长八百余里 。
126、”“中运河”,明、清两朝所指的地段基本一致 。
127、明朝人将由黄河北达徐州丰、沛一带的运河称为“中河” 。
128、(《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运河上》)《钦定大清会典》卷十三《户部·漕运》亦载:“国朝南凿桃、宿之道,开中运河以避黄河之险 。
129、于是,粮艘由淮浦渡河径趋山东达 。
130、”桃,即桃园县(今江苏泗阳县) 。
131、宿,即宿迁县 。
132、近人亦将江苏淮安北至徐州和山东台儿庄的一段运河,称为“中运河” 。
133、“大运河”的异称隋朝所开通的南北大运河 , 本是由通济渠、邗沟(江淮运河)、永济渠和江南河这四段运河所组成的 。
134、而这四段运河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开凿贯通,当时,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古河道,再加以疏浚、拓宽或取直而成的 。
135、此外,隋唐运河本为官方所开,其主要功能又在于漕运 。
136、所以 , 在唐代诗文中,人们对运河的称谓,几乎皆缘此而各异 。
137、对通济渠的异称史载: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
138、”(《隋书》卷三《炀帝纪上》)中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阴县,本汉荥阳县地,开元二十二年以地当汴河口,分汜水、荥泽、武陟三县地于输场东置,以便运漕…… 汴渠,在县南二百五十步,亦名蒗荡渠……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 。
139、”《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复自板渚引河 , 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 。
140、”按:汴水在秦代称鸿沟、莨菪渠,汉代称浚仪渠 。
141、后因兼邲之水,“邲,又音汳,即汴字,古人避反字 , 改作汴字 。
142、”(《宋史》卷九十三《河渠志·汴河上》)文人选词,多半喜欢古雅 。
143、因此,唐人常借洛水、汴渠、汴河、汴水、汴流或汴路等古称来代称通济渠 。
144、当时,由东都洛阳南下衡、广之路线,一般有水陆两条:陆路是取道南阳、襄州、荆州、湘中、过岭至广州;水路则是沿隋时所开之南北运河 , 即由洛阳东下汴河,入淮水,经邗沟,达长江,再沿湘水或赣水南下 。
145、人们南来北往的水路,又大都是取汴水直接入淮的南道,又称漕河、漕道———唐代的漕运河道 。
146、如,岑参《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诗云:“山阴老僧解楞伽 , 颍阳归客远相过 。
147、烟深草湿昨夜雨 , 雨后秋风渡漕河 。
148、”(《全唐诗》卷199)白居易《久雨闲闷,对酒偶吟》诗亦云:“凄凄苦雨暗铜驼,袅袅凉风起漕河 。
149、”因为这一线远比偏向东北入泗经徐州再达淮的北道便捷顺畅,所以沿途留下的诗文也最多 。
150、其中 , 以汴渠、汴河、汴水、汴流或汴路等指称通济渠者最为习见,此渠河堤又被称为汴堤或隋堤 。
151、从古今大量的文献检索中可知,关于这一段运河,后人的吟咏和评论最为丰富 , 积淀着的历史文化也最为丰厚 。
152、在某种程度上,“汴河”、“隋堤”已成为最能代表隋朝特征的文化符号,成为评论隋炀帝功过是非的一个聚焦点 。
153、晚唐诗人许棠的《汴河十二韵》开篇就云:“昔年开汴水,元应别有由 。
154、或兼通楚塞,宁独为扬州 。
155、”(《全唐诗》卷604)这里的“开汴水”,就是指当年隋炀帝不惜民力开凿了通济渠 。
156、初唐诗人宋之问《初宿淮口》诗云:“孤舟汴河水,去国情无已 。
157、晚泊投楚乡,明月清淮里 。
158、汴河东泻路穷兹,洛阳西顾日增悲 。
159、夜闻楚歌思欲断,况值淮南木落时 。
160、”(《全唐诗》卷51)诗人所宿的“淮口”,实际上就是位于泗州城和盱眙城(今江苏盱眙县)之间的通济渠入淮处 。
161、如,同是初唐人的骆宾王就有一首《早发淮口望盱眙》诗(《全唐诗》卷79) 。
162、再如,中唐人李翱曾于元和四年由洛中入幕岭南,当时,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成了《来南录》一文 。
163、其文云:“出洛下河止汴梁口 , 遂泛汴流通河于淮……庚申,下汴渠入淮,风帆及盱眙 。
164、”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晚唐人皮日休《太湖诗并序》亦云:“咸通九年,自京东游,复得宿太华,乐荆山 , 赏女几,度缳辕,穷嵩髙,入京索 , 浮汴渠至扬州 。
165、”(《全唐诗》卷610)其《汴河怀古二首》之一:“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
166、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
167、”(《全唐诗》卷615)其他如李峤、白居易、权德舆、马戴、罗隐、吴融、景池等许多唐代文人,也都曾行旅此处,留下诗篇 。
168、从众多的诗文中可以发现,汴河和淮河的交汇,又无异于泾水和渭水的交汇 。
169、因通济渠北接黄河,故常年显得浊流滚滚 , 混黄一线 。
170、而一旦进入淮河,景色则顿时改观:平缓的水流 , 清澈的水色 , 构成了一幅清丽异常的风景,二水由此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
171、如,“汴水东流虎眼文 , 清淮晓色鸭头春 。
172、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
173、”(刘禹锡《浪淘沙》 , 《全唐诗》卷28)“淮水色不污,汴流徒浑黄 。
174、”(孟郊《憩淮上观公法堂》,《全唐诗》卷380)“万古清淮照远天,黄河浊浪不相关 。
175、”(徐夤《醉题邑宰南塘屋壁》,《全唐诗》卷709)岑参诗云:“清淮无底绿江深,宿处津亭枫树林 。
176、”(《崔仓曹席上送殷寅充石相判官赴淮南》,《全唐诗》卷201)韩愈诗云“清淮无波平如席”(《送僧澄观》,《全唐诗》卷342),刘禹锡诗云:“清淮春浪软”(《淮阴行五首》,《全唐诗》卷364)等等 。
177、以“汴堤”、“隋堤”代称通济渠或隋朝遗迹者:如,唐代诗人吴融《隋堤》诗:“搔首隋堤落日斜 , 已无馀柳可藏鸦 。
178、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
179、曾笑陈家歌玉树 , 却随后主看琼花 。
180、四方正是无虞日,谁信黎阳有古家 。
181、”(《全唐诗》卷687)史载:通济渠和邗沟开通、疏浚后,隋炀帝又命“河畔筑御道 , 树之以栁 。
182、”(《元和郡县志》卷5,《资治通鉴》卷180)随着一代暴君的灰飞烟灭,“隋堤柳”也就成为一种亡国的象征了 。
183、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隋堤柳—悯亡国也》最具代表性:“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 。
184、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 。
185、老枝病叶愁煞人,曾经大业年中春 。
186、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
187、西自黄河东至淮,绿荫一千三百里 。
188、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
189、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 。
190、”(《全唐诗》卷427)在唐代文人中,唯有晚唐诗人罗隐在《席上歌水调》一诗中采用了“通济渠”的正称:“余声宛宛拂庭梅 , 通济渠边去又回 。
191、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 。
192、”(《全唐诗》)卷665)其他诗人概用代称 。
193、对邗沟(江淮运河、淮扬运河、扬楚运河)的异称史载:隋文帝为伐南陈 , 曾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四月,“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 。
194、(《隋书》卷一《高祖纪》上) 。
195、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通济渠开通后,“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 。
196、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 , 树以柳 。
197、”(《资治通鉴》卷180)唐宋时,人们又称这一段运河为“官河” 。
198、如,唐人韦庄《过扬州》诗云:“当年人未识兵戈,处处青楼夜夜歌 。
199、花发洞中春日永,月明衣上好风多 。
200、淮王去后无鸡犬,炀帝归来葬绮罗 。
201、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 。
202、”(《全唐诗》卷697)盖因扬州乃官家(当年的隋炀帝)常年游幸之地,邗沟一段 , 官船的过往又最为频繁等缘故 。
203、《旧唐书》卷十七(上):“扬州城内旧漕河水浅,舟船涩滞 , 输不及期程 。
204、今从阊门外古七里港,开河向东 , 屈曲取禅智寺桥东,通旧官河,计长一十九里 。
205、”《唐会要》卷二十九:“大中六年九月二日,淮南节度使杜悰奏:‘海陵、髙邮两县百姓,于官河中洒出得异米煮食 , 呼为圣米 。
206、’”唯白居易对江南河亦泛称为官河:“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湖,放湖入河 , 从河入田 。
207、淮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 , 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往往旱甚 , 即湖水不充 。
208、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 , 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 。
209、晩或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
210、(自注:虽非浇田时,若官河干浅,但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 。
211、”(《白氏长庆集》卷六十八《钱塘湖石记》)有的学者说,唐时邗沟又称漕渠 。
212、但经笔者考索,“漕渠”所称并非只限于邗沟,南北大运河的每一段几乎都可称“漕渠” , 因为大运河的主要功用就是漕运 。
213、如,《册府元龟》卷四百九十七载:隋文帝于开皇四年诏曰“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通漕渠 。
214、”唐人魏征所撰的《隋书》卷一亦载:开皇四年九月乙丑,隋文帝“幸灞水,观漕渠 。
215、”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六月壬午 , “东都洛水泛涨,坏天津、永济二桥及漕渠斗门 。
216、”(《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唐代宗永泰二年九月庚申,“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给 。
217、奏开漕渠,自南山谷口入京城,至荐福寺东街,北抵景风、延喜门入苑,阔八尺,深一丈 。
218、渠成,是日上幸安福门以观之 。
219、”(《旧唐书》卷十一《代宗本纪》) “自桑干河下至卢思台,去幽州八百里,逄安德还曰:‘自此之外,漕渠壅塞 。
220、’”(《旧唐书》卷七十七《韦挺传》)对江南河的异称史载: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十二月,隋炀帝“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 , 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 使可通龙舟 , 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廵会稽 。
221、”(《资治通鉴》卷181)史念海先生在《隋唐时期运河和长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会》一文中说:唐时,“江南河和永济渠则仍故名,未见新称 。
222、”(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314页)事实上,并非如此 。
223、据笔者所考,唐人称“江南河”者并不多见 。
224、因“江南河”的开凿,也是利用了江南众多的湖、河水道的 。
225、所以,唐人诗文中多以“松江”、“娄江”、“笠泽”、“吴江”等古称来加以指代 。
226、明人王鏊撰《姑苏志》卷十有按云:“今三江,一自太湖从吴县鲇鱼口北入运河,经郡城之娄门者 , 为娄江 。
227、一自太湖从吴江县长桥东北 , 合庞山湖者 , 为松江 。
228、一自大姚分支过淀山湖,东至嘉定县界,合上海县黄浦,由黄浦经嘉定、江湾、青浦东北流,亦名吴松江者,为东江 。
229、”《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山南道一》“苏州吴县”载:“松江,在县南五十里,经昆山入海 。
230、《左传》云:‘越伐吴,军于笠泽,’即此江 。
231、”如,初唐文人宋之问《夜渡吴松江怀古》诗云:“宿帆震泽口,晓渡松江濆 。
232、棹发鱼龙气 , 舟冲鸿雁群 。
233、寒潮顿觉满 , 暗浦稍将分 。
234、气出海生日,光清湖起云 。
235、水乡尽天卫,叹息为吴君 。
236、谋士伏剑死,至今悲所闻 。
237、”(《全唐诗》卷53)晚唐诗人吴融《祝风三十二韵》云:“我有二顷田 , 长洲东百里 。
238、环涂为之区,积葑相连纟丽 。
239、松江流其旁 , 春夏多苦水 。
240、堤防苟不时,泛滥即无已……故隐茅山西 , 今来笠泽涘 。
241、”(《全唐诗》卷685)牟融《寄范使君》诗云:“未秋为别已终秋,咫尺娄江路阻修 。
242、”(《全唐诗》卷467)薛逢《送刘郎中牧杭州》:“一州横制浙江湾,台榭参差积翠间 。
243、楼下潮回沧海浪,枕边云起剡溪山 。
244、吴江水色连堤阔 , 越俗舂声隔岸还 。
245、圣代牧人无远近,好将能事济清闲 。
246、”(《全唐诗》卷548)对永济渠的异称史载:隋炀帝于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春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 , 引沁水,南达于河 , 北通涿郡 。
247、”(《隋书》卷三《炀帝纪上》)又据《元和郡县志》卷十六《河北道一·相州》:“内黄县……永济渠,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 , 一名御河,北去县二百步 。
248、”《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六《河北道一·贝州》:“永济县,本汉贝丘县地,临清县之南偏,大历七年 , 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 , 西井永济渠 , 故以为名 。
249、永济渠在县西郭内 。
250、阔一百七十尺,深二丈四尺 。
251、南自汲郡引清、淇二水东北入白沟,穿此县入临清 。
252、按汉武时,河决馆陶 , 分为屯氏河,东北经贝州、冀州而入渤海,此渠盖屯氏古渎,隋氏修之,因名永济 。
253、”《禹贡锥指》卷十三下:“永济渠,即古之清河,《汉志》之国水,《水经》之清、淇二水 。
254、曹公自枋头遏其水为白沟,一名白渠 。
255、隋炀帝导为永济渠 , 一名御河 , 今称卫河者也 。
256、”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隋唐永济渠》一文中,经详考认为:永济渠自“卫县以东,北至独流口约五百公里(就直线言)之流程,实亦与郦注之淇水、清河(淇水下游名清河)流程略相一致……具见永济渠之工程实多循汉魏北朝之旧河道也 。
257、”由上可知,永济渠的开凿,也是利用了白渠、沁水、清水、淇水等原有的河道的 。
258、因此,在唐人的诗文中,每多“白渠”、“白水”、“清河”、“清川”、“淇水”等水路雅称,实际上就是永济渠 。
259、至于说永济渠又称“御河”,这亦是泛称 。
260、如,《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载:“开皇八年……开渠 , 引谷、洛水,自苑西入,而东注于洛 。
261、又自板渚引河,达于淮海,谓之御河 。
262、河畔筑御道,树以柳 。
263、”《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汴渠……自宋武北征之后,复皆堙塞 。
264、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自江都宫入于海 。
265、亦谓之御河,河畔筑御道 , 树之以栁 , 炀帝巡幸,自江都宫入于海 。
266、”《太平寰宇记》卷十五:“十道志云:‘自南北朝 , 彭城为要害之地,隋凿御河已来,南控埇桥 , 以扼梁、泗,历古名镇 , 莫重于斯 。
267、’”等等 。
268、唐人诗文中,将环绕京城的护城河亦称“御河” 。
269、如:王之涣《送别》诗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
270、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
271、”(《全唐诗》卷253) 。
272、通过以上的考察可知 , 千年流淌着的隋唐大运河,堪称是一条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文化矿藏的河流 。
273、自然的变迁,可以改变它的河道、水色和流向 , 但由于历代官府对它的维修和利用,历代文人对它的关注和歌咏 , 就使它的存在形态始终保存在我们的古代文献中 。
274、作为一条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流,我们必须应时地启动运河文化的考古工程,促使当今的人们能对它不断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从而给我们的申遗和保护工作提供更加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借鉴 。
275、这样 , 才能真正激活这条伟大河流的文化生命,才能向世人充分展现这条伟大河流的文化丰采 。
【永济渠 永济渠与通济渠现状】本文到此分享完毕 ,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