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还能通行十二经( 二 )



对于附子的配伍 ,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花溪老人虞抟 , 曾对附子的配伍有四大真言 , 对后世应用附子这味中药 , 堪称是“指点迷津、拨云见日” 。 第一 , 附子可以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 , 也就是附子与人参、黄芪、白术等中药的联合应用 , 对扶阳、回阳如有神助;第二 , 附子可以引补血药 , 可以“入营分以培养不足之真阴” , 也就是附子与当归、熟地黄、枸杞、龟胶等中药联合应用 , 对于固真、存阴大有裨益;第三 , 附子可以引发散药 , “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 也就是附子与防风、桂枝、麻黄、羌活等中药联合应用 , 对于祛风、散寒颇为得力;第四 , 附子可以引温暖药“达下焦以攻除在里之冷湿” , 也就是附子与苍术、白术、肉桂、细辛、鹿茸、独活等中药联合应用 , 对于除冷、除湿如虎添翼 。
附子一药 , 经过历代医家的深入研究和拓展 , 将它主要用于亡阳危证、阳虚诸证和寒凝诸痛三大核心病症 。 在临床运用时 , 也有一些常用配伍 , 比如用于救治亡阳虚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危重病症 , 可与干姜配伍;如用于救治亡阳虚脱 , 兼有气虚欲脱的危重病症 , 可与人参配伍;如用于治疗肾阳虚衰所致的腰膝冷痛、阳痿宫寒 , 可与肉桂、杜仲、鹿茸等中药配伍;如用于治疗脾阳不足所致的虚寒吐泻、脘腹冷痛 , 可与党参、干姜、白术等中药配伍;如用于治疗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 , 可与白术、茯苓配伍;如用于治疗阳虚外感、风寒外束 , 可与麻黄、细辛配伍;如用于治疗寒痹 , 疼痛剧烈的病症 , 可与桂枝、白术、甘草配伍;如用于治疗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疼痛 , 可与木香、延胡索等中药配伍 。 总之一条 , 附子这味中药真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药 , 可以为君、为臣 , 也可以为佐、为使 , 尤其是它“无所不到、诸经引用”的特点 , 更是值得临床中大力发掘 。

附子这味中药 , 辛热纯阳、有毒力猛 , 会用 , 它的确是一味可以让人“起死回生”的“神药” , 但是用错 , 它又是一味可以让人“香消玉殒”的“毒药” 。 诚如《本草汇言》所说 , “凡属阳虚阴极之候 , 肺肾无热证者 , 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 若病阴虚内热 , 或阳极似阴之证 , 误用之 , 祸不旋踵” 。 但也不能因此就“因噎废食” , 毕竟它的神奇作用 , 可是一般中药无法比拟的 。 可以说 , 它是一味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的奇妙中药 , 是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的良药 , 诚如清代名医陈修园所说 , “附子味辛气温 , 火性迅发 , 无所不到 , 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 不仅如此 , 附子辛热走散 , 是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的峻猛之药 , 对于寒湿疼痛 , 效果出奇的好 。 【一味奇妙的中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壮肾阳,还能通行十二经】
附子这味中药 , 从医圣张仲景时代就开始注重它的炮制 , 时至今日也是一样 , 不过现代附子的饮片主要分为生附片、黑附片、炮附片三种 。 附子生用多用于治疗四肢厥逆、寒痰咳嗽、气血痰厥、小儿脱肛、痈疽胬肉等;黑附片多用于治疗肢厥无脉 , 中风瘫痪 , 痰涎壅盛 , 泄泻无度;炮附片多用于治疗虚寒泄泻、风寒湿痹、阳虚水肿、阳虚感冒、精泄不禁 。 但是 , 无论是生附子 , 还是熟附子 , 都有一些特殊禁忌 , 一般来说 , 附子无论生熟 , 孕妇禁用 , 阴虚阳亢者忌用 。 附子在内服的过程中 , 不宜过量 , 尤其需要煎煮得法 , 否则可能会引发中毒 。 为了让附子减毒增效 , 除了合理配伍之外 , 最重要的就是煎服方法了 , 一般来说 , 附子是需要先煎1个小时以上的 , 要口尝没有麻辣感之后 , 方可与其他中药一起煎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