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部|【儿医说】流行性出血热

ml>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和流感比较相似,易让患者掉以轻心,因此,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流行性出血热,尽可能做到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定义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本病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呼吸道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如尿、粪便、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
接触传播
含病毒的鼠尿、粪、呕吐物、血及组织液可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消化道传播
被污染的食品、饮水可通过破损的口腔黏膜和消化道感染人体。
其他
也可通过虫媒传播和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颜面部|【儿医说】流行性出血热】人群普遍易感,尤以农民和野外作业者发病较多。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4~45天,多为7~14天。典型病例的病程分为5期,包括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病情重者前3期可重叠,轻型病例可缺少低血压休克期或少尿期。
1.发热期急性起病,体温为38.0~40.0℃,发热期一般持续4~6天。大部分患者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和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第2~3日起,患者可出现眼结合膜及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软腭、腭垂及咽后壁黏膜充血、出血,眼结合膜出血。双侧腋下、前胸和肩背部等皮肤出血,针刺部位可有瘀斑。常出现眼结合膜和颜面部水肿,可有渗出性腹水、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大部分患者有肾区叩击痛。
2.低血压休克期发病第3~7日,休克发生率为5%~20%,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不等。表现为心慌气短、头昏无力、四肢发凉、脉搏细速,甚至意识障碍,渗出体征突出,出血倾向明显,可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少部分患者发生呼吸衰竭。休克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部分患者经积极抗休克治疗24小时仍不能逆转,成为难治性休克。难治性休克的预后极差,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少尿期一般出现于病程第5~8日,持续时间约为2~5天,少数可达2周以上。少尿或无尿为此期最突出的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严重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皮肤、黏膜出血常加重,可伴有呕血、咯血、便血、血尿、脑出血和肾脏出血等。严重氮质血症患者出现嗜睡、烦躁、谵妄,甚至抽搐、昏迷等表现。
4.多尿期多出现于病程第9~14日,大多持续1~2周,少数可长达数月。随着肾功能恢复,尿量逐渐增多,尿毒症及相关并发症减轻。大量排尿患者易发生脱水、低血钾和低血钠,甚至发生二次休克而引起继发性肾损伤,重者可危及生命。
5.恢复期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恢复期为1~3个月,少数重症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但很少超过6个月。肾脏功能逐渐好转,精神、食欲和体力亦逐渐恢复。少部分患者遗留有高血压。个别患者可遗留慢性肾功能不全。
治疗原则本病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早期应用抗病毒治疗,中晚期则针对病理生理进行对症治疗。“三早一就”仍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治疗中要注意防治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