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1、第1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 。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
缺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 。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
2、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软件方面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 。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介绍】3、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 。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 。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 。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
4、第4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 。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 。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 。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 。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 。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 。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有哪些啊图片
- 挂牌仪式授牌仪式和揭牌仪式的意义及区别 挂牌仪式授牌仪式和揭牌仪式的意义及区别是什么
- 早安心语正能量的句子,很适合发朋友圈!
- 异地学的驾驶证吗 异地怎么学驾驶证
- 纤维桩 纤维桩的优缺点
- 手机屏幕变成黑白屏怎么办 手机屏幕突然变黑白色的解决办法
- 新微信号怎么养号快的技巧都有哪些?
- 希伯来语是哪个国家的语言 希伯来语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啊
- 《两小儿辩日》的翻译文
- hello树先生讲的是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