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我们的抗疫志愿日记( 二 )


夜已深 , 等待做核酸检测的人们依旧在排着队 。 这一夜 , 从市民们的眼神中看到了处乱不惊 , 更看到了守望相助 。 那位老人提到的“勇气” , 一定是以天津市民的积极配合为底气的 , 您说是不是?
1月12日 星期三 天气:晴 3℃~-5℃ 【进步】
“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于1月12日下午放假半天 , 做好全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 。 ”大多数天津人都是第一次接到这样的放假通知 。
“二筛”与“一筛”相隔时间不久 , 但能看到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步骤、每一处细节都在进步 。 首先检测点位增多了 , 就以连荣里社区为例 , 第一个变化是 , 其管辖最大的自然小区安德公寓设立了独立的筛查点 , 居民有序分流、不再扎堆 。 第二个变化是 , 市民们不必再扫码注册信息了 , 从之前的“我扫码”到当天的“你扫我” , 登记时间和方式改变了 , 筛查速度提高 。 第三个变化是 , 网格员不再撒网式召集居民下楼做核酸 , 而是逐个楼门敲门 , 正所谓“叫到哪栋哪栋动” 。 还有一大改变就是对志愿者的防护措施加强了 , 很多身居关键环节的志愿者变成了“大白” 。
潘俊峰是采访人员在志愿服务中认识的小伙伴 , 也是居住在该社区的居民 。 他当天正在休年假 , 一听到居民有需要 , 他二话不说就冲到了第一线 。 还记得“一筛”时 , 他举着一张A4纸在队伍中间穿梭 , 不断地督促着排队的居民:“各位请扫码登记个人信息!”遇到玩不转手机年纪大的老人 , 他会有针对性地展开“一对一”辅导 。 到了“二筛”时 ,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 等候的队伍变短了 , 大家等候的时间也缩短了 。
家住这一社区的一对老夫妇 , 楼层住得高 , 视力又有障碍 , 他们担心因为行动缓慢而耽误了做筛查的时间 , 于是早早就行动了 。 站在检测点门外 , 老太太问道:“现在做到我们楼了吗?”“还没有!您有什么特殊情况吗?”志愿者赶忙上前关照 。 老人没说话 , 在广场上找了个椅子坐下等 。
面对需要照顾的老人 , 志愿者们表示可以为他们“开绿灯” 。 但老人很执拗 , 老太太说:“不能破了规矩 。 大家在外面排队都很辛苦 , 我‘夹个儿’了 , 别人就要多冻一会儿 。 ”老人的话就像寒冬里的一缕暖风 , 令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
“到您了!现在就轮到您了 。 ”社区网格员把老人“骗”进了检测通道 , 老两口拄着拐杖 , 颤颤巍巍地扫描身份证进场 。 几分钟之后 , 老人和网格员说:“你还是给我们老两口‘开绿灯’了 , 谢谢!”
站在寒风中值勤 , 一句暖心话胜过万语千言;但个别人不理解、不配合的行为又会令人感到委屈 , 甚至扎心 。 基层工作不好做 , 难就难在遇到的人形形色色 。 有没有故意找茬的?有!有没有借题发挥的?有!有没有帮腔起哄的?也有!这或许就是他们面对疫情的一种紧张状态吧 。 此时 , 一位老大姐拍拍身边的志愿者说道:“大姐理解你们的心情 , 社工和志愿者们更不容易啊 , 站了几个小时了吧?”那一刻 , 志愿者们哪儿还有委屈啊?只剩下温暖油然而生 。
22时 , 采访人员在社区党委书记张海燕的催促下 , 脱下防护服下班了 , 而她还像白天一样忙前忙后 。 张海燕说 , 自从本轮疫情发生后 , 社区多位同志居住在管控区内 , 剩下的干部们只能连轴转;但只要社区居民都安全了 , 就不觉得辛苦了 。
1月15日 星期六 天气:晴 4℃~-6℃ 【高效】
河东区唐家口街道南横街社区 , 这是采访人员在此次核酸筛查中参加志愿服务的第二个社区 。 早上5时30分 , 当天参与服务的人就已经全部到位了 。 这中间有社区的网格员、前来支援的下沉干部、社区在职党员 , 还有居民志愿者 , 大家各司其职开始忙碌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