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学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农学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农业有以下成就:
1.农业三大人才理论;
2.特色鲜明的经营理念;
3、灌溉渠系工程,明渠满足农作物的用水需求,明沟排除农田多余水分 , 是农田水利的主要任务;
4.坑塘工程 , 是利用自然地形人工布置的蓄水工程 , 功能是蓄水灌溉田地;
5.在太湖流域的塘浦圩体系中,太湖地区的劳动人民向浅水沼泽或河湖取土开垦土地,解决积水问题;
6.井灌 , 一种利用地下水的工程类型;
7.该车床可同时完成开沟、种植和土壤回收三个过程 。一次播种三行,行距相同,种植均匀 , 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
中国古代有哪些农业成就?中国一直是农业国,几千年来人口众多,主要包括这些:
一,中国古代农业思想
1、所谓农业“三才”论 。
“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亦书,广备之,天道、人道、正宗之道 。”可见 , “三才”论讲的是天、地、人的变化和关系 。它是战国时期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行动中 。《鲁春秋》:“夫贾,为之工也,人也,居之地,养之人也 。”这段话明确了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 , 把人的因素放在了首位 。到了汉代 , 天、地、人已经演变为力、地、时 。晁错说:“粟布生于地下 , 长于时间 , 聚于力量 。”这里的“力”,即人力,有重视体力劳动的意思,改造自然的意思更强 。中国的农学家继承了强调人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的思想 。农业生产中的“三适”原则是“三才”理论的又一次演变 。其主要内涵是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天气和地理位置的变化以及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适”原则也开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明代农艺师马一龙对此做了全面科学的解释:“如果天气、地理、物理性质都合适,但没有区别,就会事半功倍 。”“三才”理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耘┮瞪姆⒄共司薮蟮挠跋旌妥饔?。
2.特色鲜明的经营理念 。
一些适应中国古代国情的农业经营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战国初 , 魏为丞相时,教导要“尽力而为”,这是精耕细作思想的最早表现 。“勤于农田管理 , 亩产受益三升”,即加强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 , 挖掘土地潜力 , 提高产量 。汉代通过推广“代田”和“区田”的方法 , 把精耕细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比如“一岁的收益往往在一亩以上 , 好的翻倍” 。《巴生书》最早描述的是地域田地,后世也有试种者,尤其是明清鼎盛时期,先后有20余处 。区域田的技术关键是精耕细作,保证作物长势良好,获得高产 。
“量力而行”的思想提出的比较早 。晋代的傅玄(217-278)提出:“不要多做其亩,而要做一些提高其技的事 。”也就是说,它主张增加农业产出,不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而是更加注重在一定的单位面积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力 。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耕田者,必量其力” 。换句话说,经营农业规模,需要衡量自己的实力,与物质资源和劳动力相称 。既不能盲目扩大超出自身实力的经营规模 , 也不能收缩经营规模,使自身实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传统理念之一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水住千石万鱼,山住千章 。”安钱熠树枣;燕琴千树里;蜀、汉、江陵千橘;淮北、常山为南,河与经之间千树;陈和夏千亩作画;齐与鲁千亩桑马;渭川千亩竹...”是汉代人因地制宜发展各种农业生产 , 扬长避短,发挥地域优势的生动写照 。清代唐甄根据当时的情况,对“陇右牧羊,河北养蚕 , 淮南养蚕,湖畔缫丝,武乡人织席”作了真实的描述 。说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观点代代相传,成为农业经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趋利避害”是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淮南子·妙子传》:“人之情 , 在害中求小事,在利中求大事 。”趋利避害思想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明代马一龙“种五谷以备灾”的经验总结,他不仅明确总结了农业生产中趋利避害的原则,而且“知其宜 , 用之不弃;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避开自己做不到的,把它上升到“力大无穷,可以盖天”的高度 。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就
1、灌溉渠系工程
农田水利的主要任务是开渠满足农作物的需水量,开沟排除农田多余的水 。因此,沟渠工程是最常见的类型 。商周时期,农田中的沟渠、溪流起着引水、输水、配水、灌溉和排水的作用 。战国时期 , 各国争夺霸权 。为了使强兵富裕起来,水利受到重视,大规模的渠系建设迅速兴起 。西门豹是魏国在河北临漳主持修建的漳水十二渠,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 。自西汉以来的数百年间 , 这一地区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区域 。公元前三世纪,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延续了两千多年 , 一直没有废弃,效益越来越大 。都江堰建在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 。运河工程主要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部分组成 。整个工程规划布局合理,设计构思巧妙,管理应用科学,建设维护经济 。是我国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工程 。建成后,四川平原“旱则涝,雨则涝”...有荒则无荒,天下谓之丰” 。关中郑国渠是由水利工程师郭征修建的最大的渠系工程 。这条运河西接水镜,东临洛水 。总干渠总长300多里,规划灌溉面积4万公顷 。司马迁评价郑国渠在秦国统一事业中的作用时说:“如果运河建成 , 四万多公顷的盐场将由充满淤泥的水灌溉 , 收成一亩 。所以关中是沃野,没有凶年 。秦富强,是诸侯 。”西汉时期,灌溉渠系继续发展 , 在关中地区修建了白渠、六条辅渠、郭城渠、蒙府渠和灵芝渠 。在今天的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切河沟(水)都用来灌溉田地”;新疆的古伦台(今轮台县)、曲里(今库尔勒县)、伊逊(今若羌县)、车市、楼兰(今罗布泊北岸)、伊吾(今哈密附近)等地也有许多灌溉工程 。西汉以后 , 灌溉渠系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只是在少数地方略有修建 。
2.北塘项目
北塘是利用自然地形,人工布置的蓄水工程 。它的功能是蓄水和灌溉田地 。在2000多年前的文献中,就记载了池塘是用来灌溉农田的:“池塘向北流,浸泡稻田 。”邵北建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最早的大型筑坝蓄水灌溉工程 。"韶北有五个门,它呼吸着溪水."直径约100里 , 周围300多里,灌溉到安徽寿县南部淝水和淝水之间的40000公顷土地 。今天的安风堂就是它的残迹 。在汉代 , 修建北塘是非常普遍的 。东汉以后 , 北塘水利发展加快 。北塘水利适合建在丘陵地区,从淮河流域开始,汝南、汉中地区也相当发达 。从云南、四川出土的东汉陶北池模型可以看出,当时的池塘养鱼是为了综合利用 。《淮南子说荀琳》中有关于池塘灌溉面积的计算:“池塘十顷,可灌溉四十顷 。”中小型池塘适合小农经济的农户修建,南方地区雨季蓄水抗旱,特别适合施工 。元代王镇的《农书·农具图册·灌溉门》说:“惟南善水利,观皮观堂无处不在 。很难统计人民为自己做了什么 。”明代 , 仅江西就有上万个池塘 。总之,古代池塘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
3.太湖流域的汤浦圩区系统
隋唐两宋时期,水利建设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太湖流域汤浦圩田的大规模建设 。古代太湖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浅水沼泽或河流、湖泊、滩地取土筑堤 , 进行开垦和填海造地,从堤上取土的地方必然出现沟渠、溪流 。为了解决积水问题,这种堤岸和沟渠被扩大,逐渐变成了池塘 。当横塘和竖塘紧密相连 , 并设置闸门控制灌溉和排水时,就演变成了棋盘塘-塘圩体系 。宋代范仲淹在《答陈手书十事》(1043)中描述:“江南旧圩田,各有数十里,如大城市,中间有运河,外面有城门 。如果干旱,它会打开闸门以吸引河流的好处 , 如果干旱 , 它会关闭闸门以避免河流的危害 。旱涝不如 。”太湖地区的汤浦圩区形成于唐中期以后 。五代时,吴越国动用军队 , 强制义务兵修河堤,加强管理维护制度,设立“督水农事使”官职,将治水与农田管理相结合 。这些措施对汤浦圩田的开发和巩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北宋初,太湖流域汤浦圩田荒废枯死,中期开始修复 。南宋时期,这里非常繁荣,做了许多疏浚岗埔、在田地周围设置闸门等工程 。
4.海堤工程
自汉唐以来 , 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地区的人们开始修筑河海堤防,以防止潮汐灾害 。海堤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堤从局部发展到线状,从土池发展到石池,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五代吴越钱镠年间,杭州的后朝门和通江门外都修建了池塘来防潮 。所用的“石头堆砌法”是以木栅栏为基础的,栅栏里填满了砖块和石头 。沙子被抬高淤积后,就成了一个远远强于土池的土石池 。可以说这是从土池到石池的过渡 。北宋对石塘的一项技术改造是采用“坡丘法” , 即海堤为斜坡石阶式,海堤的稳定性优于壁立式海堤 , 斜坡石阶也起到了消力的作用 。明清时期海堤工程更受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进步都超过了其他历史时期 。
5.井灌
这是一种利用地下水的工程类型 。中国井的起源很早 。据考古资料显示,四千多年前龙山文化遗址就有水井出土 。北方很多地方地表水不足 , 重视发展井灌 。自战国以来,井灌在北方相当盛行,历代政府也提倡沉井 。明清时期,汾水下游的陕西关中、河北、河南平原形成井灌区 。方成官在《棉花图》中说:“种棉花 , 必须挖井,一口井可以灌溉四十亩地 。”坎儿井是新疆特有的灌溉形式,是利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上积雪融化的雪水潜流或潜水,通过山麓渗入砾石层 。坎儿井存在于西汉时期 。人们根据当地降雨量少、气候炎热、风沙大的特点,在地下水流过的地方挖一排排立井,下面有横渠(涵洞),再通过明渠(灌溉渠)把水送到农田 。这样水就可以到地下,可以减少蒸发 。清代在吐鲁番大力推广林则徐,对炎热干旱的吐鲁番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第三 , 农业生产工具
农业生产工具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农具”、“农具”、“农具”之称 。最早制作农具的原料是石头、骨头、蚌类和角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包括铲、锨、斧、叉、铲、铲、镰、犁等 。这是中国农具史上的一大进步 。中国冶铁和铸造技术的发明最迟始于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生铁冶炼铸造、炼钢、生铁软化三项技术相继出现,使铁成为前景更加广阔的利器,加速了铁制农具取代木、石、青铜农具的历史进程 。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的转折点,可以清除大面积的森林 , 使之变成耕地和牧场,也使大面积耕种成为可能 。甚至农业生产关系、土地耕作制度、作物栽培技术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中国古代的农具按其功能可分为以下几类:
1、高效的用水设备和机器 。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尽量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很多巧妙的发明 。大家熟悉的水车也叫“翻车”、“龙骨车”、“水蜈蚣” 。出现在东汉三国时期 。起初只是用来浇灌花园,后来被农民广泛用于水田 。近两千年来,它一直在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现在很多地方还能看到地铁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个大轮子,周围绑着许多竹筒或木筒,放在水边 。轮子的一部分不在水里 , 水流激发轮子,轮子上的管子依次把水抽到岸上的田地里 。元代王镇农书记载的水翻翻车、牛翻翻车、驴翻翻车、高速翻车,结构复杂 , 效率高,都是由翻车、翻车变化而来 。高速旋转的汽车可以把水引到十多英尺高的地方 。为了把水引到很远的地方,有了连接圆筒和支架的发明 。接桶是把粗竹竿上的结去掉,一根一根接起来做成的 。底部用木头和石头建造,可以穿过山沟,把水引到很远的地方 。框架槽的设计和连接管基本相同,只是木槽是用来引水的 。这种器具,正如王镇所说,“可以润于千顷 , 可以飞于百尺,可以立于尽处,可以潜于穴中 。世间无救 , 地上有雨 。”体现了中国古代发明在这一领域的独创性、高效性和实用性 。
2.平整土地的农具
在犁被广泛使用之前,犁是主要的耕作工具 。它类似于现代仍在使用的铲子和铁锹,有的叫铁锹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畜力犁在中国的一些地区逐渐普及 。西汉晚期在甘肃磨嘴子出土的木牛犁模型表明,汉代的犁已基本定型 。汉武帝时期,赵国推广了“二牛三人耕”的耦合犁 , 由犁轴、犁尖(犁柄)、犁底(犁床)、犁鳞、犁箭等部分组成 。犁壁(也叫犁镜或犁碗)在汉代被广泛使用 。汉代的犁是直轴长轴犁 , 犁地时转弯不够灵活,费力低效 。经过不断的改进 , 在唐代创造了一种新的屈原犁,也称为“江东犁” 。当时,它的组成部分、尺寸和功能在陆桂梦的《井磊》中有详细的描述 。该犁由铁犁、犁壁和木犁底、压犁、犁箭、犁轴、犁尖、犁评价、犁结构、
犁板等十一个零件 。整犁相当完整和先进,是我国犁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典型 。中国犁又叫架犁 , 因为犁体由床、柱、柄、轴等部件组成,呈框架状 。相对于地中海钩犁、日耳曼方犁、俄罗斯反犁、印度犁、马来犁等 。 , 其优点是作业时犁体可摆动,机动灵活,易于调节耕深和耕宽,轻便灵活,利于旋转,适合小面积耕作 。此外,使用弧形犁壁不仅可以更好地碎土,还可以起垄打孔 , 有利于田间操作和管理 。宋代发明了跑步机和犁刀,明代也发明了几种人力犁 , 但都没有广泛使用 。除了犁,还有铁锹和铁锹 。耕地后,农田必须被打破和平整 。第一级农具是锄头(棘) , 后来有了挞、犁(锄头)、耙子、手推车等 。甘肃省嘉峪关市发现的魏晋墓室壁画中有耙和矛的图像 。广东连县西晋墓出土的陶制水田犁耙模型,犁耙都是牛拉的 。魏晋时期,中国南方广泛使用稻田 。
3.播种农具
最重要的发明是人力车,这是汉武帝时搜苏队长赵国大力推广的新式农具之一 。东汉毛毳《政论》说:“法有三犁,牛一牛 , 一人种之,皆备之 。一天种一公顷,三个助手还是靠他们的效益 。”“三犁”就是三犁 。在山西平陆枣园西汉末年墓的壁画上,有一个人种了一个钹,他的钹就是鼎 。用铲子播种,一头牛拉着铲子 , 一人拿着铲子,种子放在一个铲桶里,铲桶与空心的铲脚连接 , 种子从底部种下 。它可以同时完成开沟、种植和土壤修复三个过程 。一次播种三行,行距相同,种植均匀,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
4、中耕除草工具
一类是钱、铲、矛,结构相似,本质上是同一个农具 。古代文献常用来互相注释 。《说文解字》第十四章:“钱、钱、古农具 。”这种农具需要用腕力贴地和铲子除草松土,也可以用来翻土 。另一种是铲、铲、锄 , 结构类似 。都是利用落后的力量播种、除草、松土的农业工具,比钱、铲、铲更先进 , 至今仍广泛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铁锄头;汉代以后用的铁锄头和近代用的基本没什么区别 。锄草是水田锄草松土的农业工具 。王镇的《农书·农具图册·千人门》里有一张地图 。宋元间的《知钟硕》一书中首次记载了锄头 。这是一种用畜力牵引的中耕除草培土农具 。
5.收割农具
在新石器时代,有石头或蚌壳锄头和镰刀用于切割谷穗和茎 。金属出现后,出现了青铜和铁的锄头和镰刀 。千百年来,雉鸡和镰刀的造型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宋代以前还有拉镰、艾草、缫丝镰、推镰、钩镰等收割农具 。王镇的《农业书籍和农业仪器图集》中记载的由麦糠和麦秸组成的撇麦机是一种先进的收割小麦的农业工具 。谷物收获脱粒后,利用比重和风力将谷壳从谷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 。《诗经》中可以找到证明:“渭南有畚箕(跳过,星名 , 二十八宿之一),不能吹 。”1973年河南省济源县四间沟汉墓出土的陶制风车模型表明,最迟在西汉末年已经发明了一种有效的清理谷粒和分离谷壳的工具 。风车巧妙地将旋转叶片产生风力的经验和重粒轻糠的经验同机结合,确实是一个新颖的创造 。
四 。选种育种成就
1、农作物育种成就
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的重要起源之一 。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有黍、黍(小米)、稻、荞麦;豆类包括黄豆、毛豆;蔬菜有白菜、萝卜;果树包括桃、杏、李、梨、橙和荔枝 。
【中国古代农学的成就和历史地位】古代人驯化栽培野生植物时 , 需要有选择性,这是农作物出现的开始 。所以选种的历史和农业的历史一样长 。中国的农作物种类很多,品种更多 。如今,水稻有4万多个品种,小米有1.5万多个品种 。这都是无数代农民广泛运用留种选种技术,优胜劣汰创造出来的 。
2.畜禽育种成就 。
我国优良畜禽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古今中外都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视 。马、牛、羊、鸡、狗和貘都是5000多年前在中国饲养的 。中国是最早饲养猪、鸡、鸭、马的国家之一 , 也是最早通过杂交培育骡子的国家 。
3.养蚕的贡献 。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栽桑、缫丝最早的国家 。两千多年前 , 当中国丝绸被介绍到欧洲时,欧洲人对美丽而轻盈的丝绸是如何纺织的一无所知 。
中国古代农业有哪些成就?论农业和手工业
(1)北魏贾思勰所著《齐·姚敏书》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
(2)《孟茜笔谈》:北宋沈括所作,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
(3)《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所著,论述农业理论,介绍欧洲水利方法,是中国古代优秀的农业著作 。
(4)《天工开物》:是明末清初科学家宋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
以上说明了中国古代农学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