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丸和鸡卷

上元丸和鸡卷】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上元丸和鸡卷
□秦岭雪
上元丸和鸡卷
文章图片
(一)
到处都有汤丸 , 吾乡上元丸最佳 。
上海人干脆叫“元宵” , 个大馅多如鸡蛋 , 有咸有甜 , 一碗二粒 , 晶莹圆润 , 亦寓“好事成双”之意 。
到了成都 , 慕名吃赖汤圆 , 只觉得平平常常 , 吃不出心中那份仰慕 。
苏州的芝麻汤圆 , 够甜 , 咬破后香气四溢 , 但属于小制作 , 袖珍型 , 一口一个 , 吃多了 , 甜腻而不过瘾 。
香港超市 , 常年卖汤圆 , 芝麻、花生任选 , 行货而已 , 聊胜于无 。
说起来 , 只有吾乡的上元丸 , 古风犹存 , 有一份矜贵 , 一份尊重 。 上元即元宵 , 也就是正月十五 , 喜庆满堂 , 花好月圆 。 此时捧出一碗上元丸 , 饱满香糯 , 温暖入心 , 仿佛食品也带着笑意 , 奉献无限祝福 。 俗云“吃汤丸团团圆圆” , 在春回大地 , 节庆喜乐 , 游子归来的日子 , 增添几许温馨 。
每逢元宵 , 旅港乡亲常常互相通报 , 何处有上元丸售卖 , 北角春秧街某店 , 九龙土瓜湾某店……近几年 , 高铁畅通 , 来往方便 , 也常有亲友自泉州带回馈赠 , 一盒廿粒 , 花生馅 。 恕我直言 , 也只是中规中矩 。
那么 , 何者才是正宗的上元丸?何处最佳?
首先自然是馅 , 花生、芝麻、糖 。 还有呢?冬瓜 , 安溪的 。 还有呢?红橘皮 , 适量 , 切碎 。 现在多半欠奉 。 鄙见只有包裹了冬瓜、橘皮 , 才能称为正宗 。 如果在广州 , 我还加一点新会特级陈皮丝 。
糯米粉自然重要 , 不要图省功夫 , 像做包子 , 铺一小层而后包起 。 要在盘子滚动 , 一层层添加 , 把馅裹起来 。
倘若制品良佳 , 要吃得惬意 , 应当即煮即食 , 在差可接受的温度中小心咬开 。 前些年返乡 , 曾到某名店品尝 , 可能是时间晚了 , 店伙从锅底舀出几个温吞吞黏黏糊糊的粉团 , 令我意气顿消 , 吃了一个半 , 放下离店了 。
记忆中 , 最好吃的上元丸 , 是读中学时 , 某日晚自修后在聚宝街河沟边一个小摊上吃到的 。 土油灯下 , 蒸气蒙蒙 , 站在旁边看汤圆浮起 。 档主形容已渺 , 但那种情景 , 那一刻的滋味却长在我喉头荡漾……
小食 , 我投个体户一票 , 愈小愈好 。
(二)
鸡卷 , 往往是闽南菜的头盘 。 在吾乡已不是小食 。 但在厦门、漳州一带仍视为小食 , 叫“五香” , 配料形制也略有不同 。
这种食品 , 并不用鸡肉制作 , 为何称为鸡卷?有两种说法 。 其一是谐音 , 鸡在某些讲闽南话的地方如饶平 , 读“gei” , 与我们日常说的“多少”之“多”字同音 , 鸡卷即是多卷 , 含富盈之意 。 这个说法 , 有点曲折 。 其二 , 缘于厨艺 。 泉州名店“福人颐”一位老股东说:“鸡卷的正规做法 , 取鸡的脖子皮为原材料 , 中间塞上肉糜、香菇、乾瑶柱等 , 先蒸后炸 。 ”这算是言之有据 。 但此法近数十年不传了 , 凤凰飞入寻常百姓家 , 转型了 。 用猪网纱或豆腐皮包上五花肉、葱白、马蹄、炸好上桌就是鸡卷 。
近廿年又因为食品健康的观念 , 网纱也少用了 。 在香港 , 猪网油是弃物 , 可向肉档要 , 不必付款 。 网油包的鸡卷 , 加上自家的番薯粉 , 通常比较厚实 , 蒸好切薄 , 煎透 , 慢嚼细品 , 别有一番滋味 。 这是儿时乡俗的记忆 , 与瓜棚豆架红砖厝共存 。
时下的鸡卷即是肉卷 , 且已大量制作 , 冷藏 , 营销于超市 , 没有什么风味 。 鄙见 , 要好吃 , 宜松化 , 大量使用葱白、马蹄 。 我一位堂兄 , 将大蒜瓣切碎加入 , 非常诱人 。 这二三十年 , 我吃过的最好的鸡卷是挚友画家林君所制 。 我因此买了几个精美的瓷碟犒劳他 , 所谓礼尚往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