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三国志 陈寿三国志原文


陈寿三国志 陈寿三国志原文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陈寿三国志原文,陈寿三国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 。
2、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 共六十五卷 。
3、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
4、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
5、 陈寿(233—297年) , 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 。
6、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 。
7、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
8、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 , 所以屡遭遣黜 。
9、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 。
10、280年 , 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
11、陈寿当时四十八岁 , 开始撰写《三国志》 。
12、 陈寿是晋臣 , 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 。
13、所以 , 《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 。
14、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 。
15、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 。
16、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
17、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 , 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
18、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 , 也都是年经事纬 , 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 。
19、陈寿这样处理 , 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
20、《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 , 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 。
21、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 。
22、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 , 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 。
23、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
24、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 , 《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 。
25、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 。
26、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 。
27、而蜀汉既没有史官 , 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 , 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 。
28、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 。
29、《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
30、另外 , 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
31、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 , 也是私人修史 。
32、他死后 , 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
33、”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 。
34、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 。
35、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
36、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
37、 但是,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 。
38、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 , 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
39、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
40、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 , 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 。
41、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
42、议者以此少之 。
43、” 《晋书·陈寿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 。
44、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 , 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 。
45、《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 。
46、”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 。
47、此真无识之论也 。
48、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 。
49、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 。
50、至今梁、益之民 , 虽《甘棠》之咏召公 , 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 。
51、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
52、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 , 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
53、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 。
54、”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
55、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 , 不可不注意 。
56、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 。
57、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 。
58、 《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 , 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
59、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 , 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
60、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 。
61、入宋后任中书侍郎 。
62、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 。
63、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 , 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 。
64、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 。
65、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 , 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
66、”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 。
【陈寿三国志 陈寿三国志原文】67、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失,幸而保留在裴注中 , 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 。
68、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
69、 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