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是怎样的 交通安全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是怎样的 交通安全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文章插图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是怎样的
【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是怎样的 交通安全肇事逃逸怎么处罚】国家对于触犯刑法的人都会有相应的处罚 , 交通肇事逃逸也会有相应的处罚 , 那么交通肇事逃逸是怎样处罚的呢?我想大家对此很有兴趣吧 。那么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带来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是怎样的的相关内容 , 一起来看看吧 。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定义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 , 擅自逃离事故现场 , 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 , 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 , 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也呈上升趋势 ,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根据法律规定 , 交通肇事后逃逸要严惩 , 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 , 犯罪后逃逸的 , 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 逃逸致人死亡的 , 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是怎样的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 , 《解释》第3条规定 , 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 ,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 , 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 , 首先 , 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 , 其次 , 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 , 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 , 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 , 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 , 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 《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 ,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六人以上 , 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 ,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 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 , 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
根据《解释》 ,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 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 , 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 。本书认为 , “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 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 , 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 , 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 , 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 。故《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 , 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 , 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 , 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 , 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
三、交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
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是一个主客观相一致的行为 , 即行为人除了必须具有逃逸的客观外在行为方式 , 同时还必须具有逃逸的故意 ,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 , 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 , 表明逃逸行为的心态只能是故意 , 如果仅仅具备离开现场的外部特征 , 而不存在逃逸的主观故意 , 则不能认定为此处的“逃逸” 。所以认定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必须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把握 。
首先 , 认定逃逸存在一个前提条件 , 即行为人对肇事事故应是明知的 。如果行为人对肇事事故不明知 , 而驾车继续行使 , 主观上没有恶性 。在这种情况下 , 行为人只是在进行正常的驾驶行为 。所谓的“逃逸”时不能成立的 , 如果对于这种驶离现场的行为以逃逸论处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 是典型的客观归责 , 无论从刑事立法基本原则还是从司法公正角度出发都是不适宜的 。当然 , 这里的“明知”并非要求肇事者对于其中所有的细节都有着具体的明知 , 只要坚持主客观统一的原则 , 对于肇事存在盖然性、可能性的明知 , 就符合要求 。
其次 , 逃避抢救义务以及其后逃避责任追究 。一般情况下 , 逃逸者不履行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的动机是重合的 , 但在特定情况下 , 也可能存在着并不逃避抢救义务但尽可能地逃避肇事责任追究或者不履行抢救义务但并不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单一动机的情况 , 前者如甲驾车将被害人撞成重伤后 , 将被害人尽快送到医院 , 但之后一走了之的情形 。只要具备逃避抢救义务和逃避责任追究这两个动机中的任何一个 , 都应认为具备了逃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