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公园路十景指的是哪些景点 温州公园路有哪些景点


温州公园路十景指的是哪些景点 温州公园路有哪些景点

文章插图
公园路十景
公园路位于温州古城东南,全长580多米,东西走向,古时称县城隍巷 。作为以前“东庙”的故地,这里不仅有古代温州最高学府——孔庙,还有古城墙、中山桥、东山书院、飞霞洞、池上楼等历史遗存 。
斗城遗韵
这里将成为温州古城墙展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这是展示温州斗城格局、城墙建造历史和工艺文化的区域 。
相传古城营建之初,东晋堪舆大师郭璞正好寓居温州,于是请他来卜建郡城 。郭璞登上现在位于古城西北角的郭公山,见瓯江以南“数峰错立、状如北斗”,于是连城内五山,筑城墙,加上城外四座山,以地上的山体来对应天上的北斗星象,因此温州古城也被称为“斗城” 。
濠河泛月
有东护城河、中山桥等,将形成公园路东入口文化景观区 。
东护城河,古时也叫“东城濠”,北濒瓯江,东边护城河长576丈,南边利用温瑞塘河,长500丈 。是温州现在留存下来依然保持得较为完整的护城河体系,目前是一条断头河 。
中山桥:1930年前后,为动工兴建中山公园,华盖山至积谷山的一段城墙被拆除,为方便交通,在华盖山南麓护城河上架建一座石拱桥,即中山桥,连接公园路 。如今的市区公园路、五马街、禅街,曾一度分别被命名为中山东路、中山中路和中山西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环城河周边改造的需要,温州旧城东边的护城河一部分被填掉,改造成环城东路,仅留下如今中山公园东侧的河道,架设在护城河上的中山桥也不得不拆除 。
华盖洞天
华盖山,因山体形态像古代帝王出行时所乘坐的车辇上的伞盖,故得名 。华盖山曾经被唐代的道书《洞天福地》列为“天下第十八洞天”,山上留存有许多和道教文化相关的古遗迹,如资福寺、东瓯王庙、炼丹井等 。有三生石、五粒松、青牛坞、蒙泉诸胜,大观亭、却金亭、临望亭、玉华亭、双烈亭等历史遗存 。
儒英咸集
“儒英坊”差不多就在现在的县学前(南起公园路,向北转西至兴文里止) 。
拿“县学”作字面解,其坊间的书香墨迹便可知一二 。所谓县学,即是一个城市的最髙等学府 。在古代温州,县学在元、明、清诸代均有修建或扩建 。由于当时县学前的书卷气浓厚,来来往往的大多是衣冠楚楚、满腹“四书五经”的秀才,可谓儒家英才荟萃,县学前被取名为“儒英坊” 。
城南旧事
旧事的南洋照相馆,有讲述张爱玲与温州旧事的中山旅舍、有记录温州呈现温州七十余年历史变迁的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大楼,以及反映温州古巷、民居风貌的花园巷和郑氏民居 。
南洋照相馆,创设于1939年,是温州市区最受群众欢迎的摄影“三家店”之一 。
府学儒风
有温州府学文庙旧址,是温州古代历史文化遗址,又是温州古代教育的发祥地 。
温州教育源远流长,早在东晋太宁初年(323~325)就建立永嘉郡学(府学)于华盖山麓,这是浙江省地方发展史上最早的一所府学 。
城隍曲韵
南戏台,北照壁 。城隍曲韵,人声鼎沸,再现当年城隍盛况 。县城隍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鹿城文史资料》记载:“庙前有月池,场地宽阔 。清末民初温州尚武京剧设此,为温州培养了一批名角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办过南市戏院、公共游艺场,放映过电影,东南剧院曾设于此 。
开元问禅
建于东晋太宁二年(324)的崇安寺,是温州目前有历史记录的最早寺院,唐时改名“开元寺”,大概范围为新华书店、东南大厦、兴文里这一带 。据考证,张璁和曾任礼部侍郎的王瓒曾客居寺中 。1903年前后,养正学堂办在开元寺旧址 。
瓯医溯宗
浙南地区首家西医院——瓯海医院旧址 。
瓯海医院是本地热心公益人士杨玉生、吴璧华、潘鑑宗、黄溯初等发起并捐资创办的浙南地区首家西医院 。这里原是辛亥革命老人黄颂英的父亲——晚清举人的宅院旧址,人称举人院 。温州瓯海医院系地方民办医院,自创始至1949年,共办了28年 。
九柏峥嵘
在绣花铺伪装下开展革命通讯工作的新四军通讯处 。
【温州公园路十景指的是哪些景点 温州公园路有哪些景点】1938年,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七团队从温州平阳山门出发奔赴前线投入抗战洪流,当时的新四军通讯处就设立在公园路九柏园头的魏宅和黄宅 。作为瓯绣能手的温州通讯处主任周饮冰在黄宅开了一家绣花铺,对外以店老板的身份掩护开展革命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