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障|乙肝CAM新药开发,单用易耐药,未来前景:高抗性屏障及组合应用

乙肝病毒衣壳组装调节剂(CAM)的开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 因为此类药物同样设计为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 , 和核苷类药物一样同样容易产生耐药性 。 因此 , 在HBV CAM设计时 , 科学家也要考虑怎样解决此类问题 。
屏障|乙肝CAM新药开发,单用易耐药,未来前景:高抗性屏障及组合应用
文章图片

乙肝CAM新药开发 , 单用易耐药 , 未来前景:高抗性屏障及组合应用
科学家从恩替卡韦(ETV)和替诺福韦(TDF)得到一定的启发 , 因为它们都具有高抗性屏障特点 , 抗性进化需要一定的突变率和足够数量后代基因组产生 , 以在种群中产生、选择和修复适当的突变 。 高抗性屏障依赖于对基因组复制的有效抑制 , 以及在不失去功能的情况下实现抗性所需的大量突变 。 在这些方面 , ETV和TDF就属于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中较为理想的例子 。
【屏障|乙肝CAM新药开发,单用易耐药,未来前景:高抗性屏障及组合应用】科学家也发现 , 以上标准也适用衣壳组装调节剂 。 虽然 , 目前CAM分子还都处在临床前或临床开发阶段 , 但总体上CAM在抑制HBV复制方面的能力落后于核苷类药物 。 在强生旗下的杨森公司(Janssen Pharmaceuticals)开发的JNJ-6379就属于一款在研CAM分子 , 早期开发28天试验中 , 研究人员观察到过半受试者具有一个或多个潜在相关病毒突变;
来自48周JNJ-6379单药治疗组的24周中期结果表明 , 有几名受试者的病毒突破与基线突变Y118F 和 I105T 以及 T33N 突变的出现相关 。 相比之下 , 该研究中的CAM+核苷类组的受试者 , 则没有发生病毒突破或CAM抗性变体的富集 。
Assembly Biosciences公司的早期候选药物——CAM分子ABI-H0731(现在名为VBR) , 以往开发过程中 , 研究人员也观察到和杨森公司开发的JNJ-6379相似结论 。 在VBR单药治疗或VBR+核苷类组合疗法1年后 , 研究人员同样观察到CAM单药可导致部分受试者病毒突变 , 而在CAM+核苷类组合疗法中 , 则能够更有效地抑制HBV复制!
屏障|乙肝CAM新药开发,单用易耐药,未来前景:高抗性屏障及组合应用
文章图片

目前 , 国内外制药公司的科学家对于HBV衣壳组装调节剂的开发热情都比较高 , 读者在研读这些CAM分子临床前和临床试验数据时 , 也需要知道一点 , 衣壳组装调节剂与已获批的核苷药物都是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 , 衣壳组装调节剂单独使用也容易导致病毒突变 ,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耐药性 。
科学家在开发衣壳组装调节剂路径时 , 基本都关注到单药开发潜在问题 , 因此 , 已有的CAM都在积极与其他药物进行组合使用来避免病毒突破或CAM抗性变体富集发生 。
屏障|乙肝CAM新药开发,单用易耐药,未来前景:高抗性屏障及组合应用
文章图片

小番健康结语:所有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都容易产生耐药性 , 还记得2020年我们曾经介绍过Aligos Therapeutics生物技术公司ALG-001075临床前开发数据 。 它是ALG-000184的前药产物 , 在临床前开发中 , 研究人员观察到该CAM对cp多个突变体均保持活性 , 科学家进一步地开发更高抗性屏障CAM分子 , 这应该是这个研究领域今后的研发路径 。
我们用白话梳理一下 , 乙肝病毒衣壳组装调节剂的开发进展 。 这个药物靶点带来的在研乙肝新药 , 容易发生单药治疗后病毒突变问题 , 这与长期使用核苷类的结果相近 。 所以 , 科学家正在解决耐药性问题 , 原理上想要成功单独使用CAM , 必须要求所开发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足以抑制相关突变 , 且在长期单用CAM分子也能够长时间抑制HBV复制 。 至少到目前为止 , 从全球现有的CAM分子已公布数据 , 该方向前景更支持组合疗法来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