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春节期间,这些谣言又忽悠你多喝了几杯?

掌上咸宁报道
今年春节,相信很多人在走亲访友时,都免不了要喝几杯。有时候,酒逢知己千杯少,情到深处一口闷,一不小心就喝多了。
众所周知,酒喝多了伤身,为了减轻身体负担,不少人会寻找快速解酒方法。因此过年期间,微信朋友圈中盛传一则解酒妙方:前一天喝多,第二天醒来难受、头晕乏力,再喝一小杯“透”一下就不那么难受了。
除此之外,春节期间网上还有很多关于酒的传言: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红酒能抗癌、喝酒能驱寒……这些说法究竟是真是假?
宿醉后次日再来一杯可醒酒?
真相:醉酒症状将持续加重
“宿醉后第二天要再喝点酒,就不那么难受了。”和小伙伴们把酒言欢一夜后,你是否听过这样的醒酒“妙招儿”?
专家介绍,解酒的关键是代谢酒精,缓解酒精对人体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头晕眼花、头痛等。前一天饮酒后,次日醒来仍感觉头晕不舒服,这意味着酒精未被完全代谢出去,酒精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还没有被完全清除。此时,若再饮酒,增加酒精的摄入,只会适得其反。因此,这种做法完全不可行,这种增加酒精摄入的行为,会加重醉酒症状并延长醉酒时间。
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真相:代谢酒精能力系天生,后天努力无用
不少人相信,越喝越能喝,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代谢酒精的能力,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再怎么练也练不出来。”专家解释道,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进入体内后,主要由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将其变成乙醛,再被乙醛脱氢酶催化生成乙酸,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酶的活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乙醇脱氢酶的活性很高,进入体内的酒精就会很快被分解生成大量的乙醛,但若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的话,则会使大量的乙醛在体内堆积,进而使人面红耳赤、心率加快、皮温升高,这种人通常酒量小。相反,若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使生成的乙醛很快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种人就很能喝。
“如果是正常的不缺乏酒精代谢酶的人,因为长期不喝酒,酶的分泌相对较少,通过多喝酒,可以刺激酶的分泌,是能提高酒量的。但若是天生缺乏酒精代谢酶的人,喝再多,酒量也无法提升。”专家说。
喝红酒能抗癌?
真相:饮酒或引发7种癌症
红酒,似乎有别于其他酒类,被一些人贴上了高端、养生、抗癌的标签,国内外不少媒体也对红酒的抗癌功效做过相关报道。那么,红酒究竟能不能抗癌?
专家介绍,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实验中科学家发现,白藜芦醇可以改善小鼠的脂肪代谢情况,甚至能延长小鼠的寿命。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虽然可以调节血脂进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但其抗癌的效果却甚微。
而红酒中的主要成分——酒精,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一级致癌物。大量研究发现,即使少量喝酒也会增加罹患口腔癌、食道癌、乳腺癌等癌症的风险。如果饮酒多的话,患这些疾病的风险还会大大增加。比如,如果每天喝50毫升酒,患口腔癌和咽癌的风险将增加2.1倍,患食道癌、喉癌和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也会比原先增加一倍左右,患乳腺癌的风险将增加55%。最新研究也发现,有确切证据证实饮酒可以致癌,并且至少与咽部、喉部、食管、肝脏、结肠、直肠和乳腺这7个部位的癌症相关。
专家坦言:“酒精对健康百害无一利,而且没有安全范围,只要喝酒,就对健康有害,就会增加患各种癌症的风险。从健康角度来说,能少喝就尽量少喝,最好不喝,实在想喝也要控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