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者,易中风

打鼾者,易中风

文章图片




别认为打鼾是睡得香 , 其实是一种疾病 , 与多种慢性病风险升高相关 。 近期 , 《柳叶刀》子刊发表的一项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表明 , 打鼾与中风之间为因果关联 , 且两者之间的关系与肥胖无关 。
打鼾升高中风风险
该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中的8万余名中国成年人数据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 中位随访10.1年期间 , 其中23.8%的人发生中风 。 分析结果显示 , 打鼾与中风、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风险均呈正相关关系 。
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遗传风险评分预测的打鼾者 , 中风、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风险分别增加56%、50%、102%;而根据英国生物样本库中遗传风险评分预测的打鼾者 , 相应的风险分别增加78%、94%、74% 。
在体重指数24.0(非肥胖)的人群中 ,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仍得出了类似的关联 。 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遗传风险评分预测的打鼾者 , 中风、出血性中风风险分别增加86%、168% 。 校正体重指数后 , 打鼾仍与中风和缺血性中风风险呈正相关 , 如用英国生物样本库遗传风险评分 , 打鼾者的中风和缺血性中风风险分别增加79%和191% 。
作者指出 , 与体重管理相比 , 通过口咽锻炼和下颌前移装置等身体结构管理来干预打鼾 , 可能更有利于中国人群中风的预防和控制 。
打鼾与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相关
已有多项研究发现 , 打鼾与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关联密切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 , 打鼾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有关 , 且打鼾声音越大 , 甘油三酯越高 。 另外 , 打鼾者血压升高、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心梗、房颤、心衰、中风风险也显著增加 。
一项基于开滦研究的分析提示 , 夜间睡眠时间短和打鼾 , 均与心衰风险增加有关 。 分析显示 , 与从不或很少打鼾的人相比 , 偶尔打鼾和频繁打鼾的人发生心衰的风险均会不同程度地增加 。
一项来自美国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发现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还是脑出血的危险因素 。
分析表明 , 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人 , 脑出血风险增加47% 。
吉林大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分析发现 , 打鼾还是高血压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 研究显示 , 与不打鼾者相比 , 打鼾者高血压风险增32% , 男士和女士分别增32%和26% 。 而且 , 打鼾频率越高 , 高血压风险也越高 。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近期一项研究称 , 经常打鼾的人 , 容易发生糖尿病 , 打鼾且胖的人最危险 。
改善生活方式、减重有助缓解打鼾
那么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巴西心脏病学会期间 , 有学者强调 , 打鼾和白天嗜睡 , 是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常见的两个症状 。 可以问两个问题:“睡觉打鼾吗?”或者“白天是否总感觉困?”若二者有其一是肯定回答 , 就应该高度怀疑睡眠呼吸暂停 。
关于如何改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学者们认为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有效手段 , 但不是唯一选择 。 改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重、改变睡姿等都很重要 , 比如侧卧位睡眠可以改善舌后坠 , 从而降低咽部塌陷的可能性 。
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 可应用口腔矫治器 , 使得睡眠期间下颌前移 , 带动压迫呼吸道的软组织前移 , 从而扩宽呼吸道 , 使呼吸变通畅 。
需要注意的是 , 所有患者必须进行长期随访 , 即使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也应监测其长期疗效 。
另外 , 有学者提出了将严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转诊给睡眠医学专家的重要性 , 认为将会给予更为专业的个体化睡眠诊疗 。
美国心脏协会还发布了一份关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心血管病的科学声明 。 声明指出 , 夜间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以及置入的心律转复除颤器引起恰当电击的患者 , 尤其可能合并睡眠呼吸暂停 。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记者 || 燕声 编辑 || 颜红波
【打鼾者,易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