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相似意境的诗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相似意境的诗句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相似意境的诗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
2、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相似意境的诗句】3、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4、“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
5、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
6、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 , 更增加挑战色彩 。
7、首两句是全篇枢纽 , 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
8、“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 ,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
9、“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10、以上数句 , 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 , 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 , 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
11、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
12、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
13、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14、”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 , 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
15、“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
16、纵观全词 , 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
17、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
1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19、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20、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2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22、一直很喜苏东坡的词 , 或豪放,或大气,于是,就连狼狈也如此潇洒淡定以前 , 他的《江城子·密州出列》一直是我的最爱,“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于是 , 总是读着读着眼界也似乎为之一宽,豪气油然而生 。
2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还有这份让人光是读着都羡慕的自信 。
24、最喜欢它的时候,在初三,经常和同桌旁若无人地高声背着这首词,一人一句,此起彼伏,有如唱和 , 久久不停 。
25、现在看来,原来读这首词是会上瘾的,因为,那份豪气总是越读让人心胸为之一阔,全身充满着活力和动力,喜欢苏轼,便是因为这份感觉 。
26、后来,喜欢另一首江城子,同为江城子 , 那首给亡妻的 , 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道不尽的思念和缱绻 。
27、再后来,看了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那已是学完《赤壁赋》好久,这才发现,原来当时的他忍受着那么些种种 。
28、“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
29、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 , 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
30、”(-《苏东坡突围》)余秋雨的文章一直以来也是很喜欢,最甚的有两篇,一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另一个,便是这篇了,只是看的我任何评论都说不出,因为似乎,不用我说什么了,只需要看,这篇文,让我对苏东坡的了解加深,是赞叹 , 是感慨,却也是说不尽的嗟叹 。
31、苏东坡突围,赞叹的是他终究是突围了 , 感慨的是突围这个孤独的有些漫长的过程,嗟叹的是这个围 。
32、围 , 来自官场,一些污水一个陷害,却在一群人的漠视甚至是故意中 , 苏东坡进了监狱,被押送的过程中,没有人知道这就是苏东坡,犹记得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不是漠视,只是无知,却更让人嗤笑 。
33、侥幸,他活了下来,被贬谪黄州,他终究只是个凡人,人生如此起起落落 , 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 , 是否有时候太风芒毕露了,于是,这围,实际上是他的心境 , 说起来 , 云淡风轻很简单,说起来,一笑而过也很简单,只是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个人,来到黄州,甚至连住的地方也仅是破庙,对于一个之前那么狂放的词人来说,这岂止是侮辱,是个笑话,或许,他自己都觉得有些可笑,悲凉的孤独的可笑 。
34、“他很疲倦 , 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
35、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
36、他不知道,此时此刻 , 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
37、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
38、”(-《苏东坡突围》)然而终究他还是突围了,不然 , 他也就不是苏东坡,我们无法得知他如何走过 , 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念间的事 , 想通了,一切就顺了 。
39、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文里对于他的心里描写很贴切 , 这是他的揣摩 , 隔着几千年,透着两个人,却让我觉得感动,不再仅仅是豪放大气,这里,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 , 他也会有害怕,有担心 , 不是胆小,是有些事他开始考虑 , 开始懂得收敛,不是退缩,而是 , 他的人生开始慢慢收放自如 。
40、“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 。
41、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 。
42、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 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
43、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 , 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
44、”(-《苏东坡突围》)嗟叹这围,因为它源自太多人 , 源自太多是非,一个如此的人却被推到这样的风口浪尖,不想说愤怒,因为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某几个人的错,只是悲哀;然而却也要感谢这围 , 在不断自醒和剖析中,走出来一个更加成熟的苏东坡,“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
45、”(-《苏东坡突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46、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
47、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48、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49、”这首《朴算子》写于他被贬于黄州那段时间,刚刚在回顾《苏东坡突围》的时候突然看到,这才发现,这句“寂寞沙洲冷”,我后来很喜欢的一句话,原来也是出自东坡词,“捡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当时只知道后一句话,淡淡的寂寞清瑟,现在 , 合着前句来看 , 更是说不清的孤独萧瑟,如余秋雨先生所说 , 这是一份难言的孤独 。
50、一直想写篇关于苏东坡的文,因为,我是真的喜欢他,喜欢他的词 , 也一直想写篇《苏东坡突围》的读后感,因为,从一遍起,我确是感慨无数 。
51、关于东坡的文写过,高三毕业的第一篇文便是它,只是,构思的多了,想的多了 , 落笔太乱,反而不知道我该写些什么 。
52、而那篇读后感,没有写过 , 有时候满郁闷自己的文笔,很多东西,明明是很有感觉,可是反而越是如此越是写不出 。
53、没想到今天,本是想简单说说对《定风波》的喜欢 , 倒是越写越多,有些散 , 有些杂,但是却是一步一步写来来,想到什么便写什么 , 写的很舒服,仿佛又忆起很多以前的日子 , 还有想法,很多事,不刻意为之,或许最好 。
54、《定风波》不知道是他什么时候写的,当初看到那句“谁怕?”,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眼前有个人站在面前在抬头挑眉轻笑,众人笑我太癫狂 , 我笑众人看不清 。
55、而后 , 便是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 喜欢的厉害,就如我当初喜欢逍遥叹这首歌一样,没有太多的理由 , 我就是喜欢这种感觉,淡定平静,而这句词,还透着那阵阵旷达和潇洒 , 让人也不禁忘怀起来 。
56、“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过风雨,有过泥泞 , 也曾狂傲,也曾难耐,却终究走过,人生之路上,携一蓑烟雨,过得,过得 , 过,便有所得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