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千虑的下一句

出自刘开《问说》“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 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 , 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 , 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 ,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 ,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 , 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 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 , 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 , 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ǘ杂冢┍茸约旱赖虏拍芨叩娜耍蛩俏剩?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 (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 。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 , (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 , 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 , 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 , 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 , (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 , 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 。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 , 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
【智者千虑的下一句】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 , 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 , 来逼使那人难堪 。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 , 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 。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 。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 , 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 。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 。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