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翻译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


月夜忆舍弟翻译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 , 月夜忆舍弟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标题:月夜忆舍弟①作者:杜甫体裁:诗格律:五言律诗原文: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声 。
2、露从今夜白⑤,月是故乡明 。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4、⑥寄书长⑦不达⑧,况乃未休兵 。
5、译文: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
6、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
7、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 。
8、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
9、注释:1.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 。
10、2.戍鼓:戍楼上的鼓声 。
11、断人行:战争期间夜里禁止行人,如后世所谓"戒严" 。
12、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
13、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 。
14、5.露从今夜白:指白露街的夜晚 。
15、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 , 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
16、7.长:一直,老是 。
17、8.达:到 。
18、9.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
19、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20、写作背景:杜甫乾元二年(759)在秦州写的 。
21、当时,诗人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因关中大旱,饥荒严重,便弃官离职前往秦州 。
22、在兵荒马乱中,与兄弟离散 。
23、诗人怀着强烈的忧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这首诗 。
24、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
25、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
26、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
27、唐肃宗时 , 官左拾遗 。
28、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
29、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
30、鉴赏:【赏析一】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
31、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
32、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
33、《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
34、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 , 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
35、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 , 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
36、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
37、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38、”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
39、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
40、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
41、“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
42、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 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
43、颔联点题 。
44、“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
45、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
46、“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 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
47、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 , 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
48、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
49、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
50、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 , “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
51、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 , 则语健而体峻 , 意亦深稳 。
52、”(《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
53、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
54、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
55、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
56、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
57、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
58、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59、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
60、“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
61、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62、“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
63、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
64、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
65、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
66、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
67、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
68、“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
69、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
70、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 , 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
71、 (张明非)【赏析二】杜甫共有四个弟弟 。
72、公元759年他西来秦州时只有最小的杜占同行,另外三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分别在河南山东客居 。
73、这首诗就是抒发对不在身边的三个弟弟的思念 。
74、全诗可分两段 。
75、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 。
76、“戍鼓断人行”, 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 , 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 。
77、在章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
78、“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写到天空 。
79、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 。
80、“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 。
81、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 , 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 。
82、“露从今夜白”,意思是露从今晚上开始才分外惨白 。
83、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
84、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 ,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 , 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 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
85、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
86、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 , 也是没有办法的 。
87、“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 , 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
88、【赏析三】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 。
89、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 。
90、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 , 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 , 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
91、“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 。
92、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 。
93、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 。
94、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 , 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
95、唐诗手札:梁启超在“情圣杜甫”一文里曾这么写道:“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 , 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
96、他的表情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深处,能将他全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 。
97、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 , 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
98、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杜甫,其实也没什么错,他是多情 , 但他的多情却是极宽广、极深厚的那种,是「人民爱物」的人道精神 , 所以,他的诗篇能写的好,能像电气一样的振荡人心不无道理 。
99、而这首《月夜忆舍弟》所给人的感动和冲击 , 正是如上所说的那样 。
【月夜忆舍弟翻译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