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不知归路下一句


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不知归路下一句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沉醉不知归路下一句,沉醉不知归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沉醉”中的“醉”既是“喝醉”的意思,又是“陶醉”的意思 。
2、“沉醉不知归路”一句,既是写醉酒,也是写醉物 。
3、“沉醉”作为整首词的点睛之笔 , 可谓一语双关 。
4、这一句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5、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6、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7、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8、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
9、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 , 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
10、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
11、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 , 非当时当地所作 。
12、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 , 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
13、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
14、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
15、细审作者行实 , 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 , 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
16、名家点评现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 , “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 。
17、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 , 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 。
18、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 。
19、以讹传讹,贻误来学 , 影响甚大 。
20、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 , 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
21、现代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 。
22、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 。
23、“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 。
24、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 。
25、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 。
【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不知归路下一句】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